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6日訊 (記者 黃智敏/文 吳曉平/圖)特區建設30年,對廈門市民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在廈門是幸福的。易中天對廈門的評價更是廣為人知:提起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 廈門人的幸福感,不是從提出“幸福廈門”的口號才開始的。早在2008年,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首次在廈門市民中展開幸福指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家庭方面,有97.0%的市民感到“幸福”;在事業方面,有93.8%的市民感到“幸福”。 廈門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因為在這座城市,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就醫就學,都有充分的保障;你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只要提出來,就有人來幫你解決。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生活在廈門,你永遠不會感到孤單。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替你想到 幸福感,首先要有物質基礎,吃飽穿暖、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是提升幸福指數的基礎。 廈門市社科聯、廈門市社科院日前調研指出,隨著特區經濟的迅速發展,2010年,廈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29253元和10033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19109元、5919元高53%和70%。可以說,如今廈門居民的總體生活基本達到富裕型小康水平,這是“幸福廈門”建設成效的主要體現。 廈門市民的衣食住行、就學就醫,始終是各級黨委、政府最關切的問題。公共財政不斷向民生領域傾斜,成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堅實后盾。近幾年,廈門全面實施就業、全民社保、教育優先、生態人居、平安創建、文明品牌等 “六大民生工程”建設。2010年,廈門市全年財政支出306億元,其中僅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四項民生事業支出就達100億元,占總支出的32.8%。“十二五”期間,廈門公共財政對民生和社會事業投入將比“十一五”翻一番。 在大多數居民生活日漸富足的時候,廈門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傾聽并盡力設法解決社會底層的貧困居民在民生方面的利益訴求,以更好地讓特區建設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出臺了一系列舉措,讓他們生活無憂。 廈門還逐步把廣大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民生保障的范疇,不僅在全國率先把農民工納入保險范圍,率先將建筑、礦山等高風險行業的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同時不斷擴大農民工的社會保險覆蓋面,重視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培訓、子女入學等問題。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都能夠深切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包容與開放。 |
相關閱讀:
- [ 12-26]臺灣眼鏡業入廈20年 成就廈門眼鏡業"霸主"地位
- [ 12-26]廈門首創“勞模班” 欲圓勞模大學夢
- [ 12-26]央視《新聞聯播》—廈門特區30年:和諧發展,造福百姓
- [ 12-26]從銀鷺集團看廈門特區建設30年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