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不同年齡段,都要照顧到 那么,現在影響廈門市民幸福感的還有哪些因素呢?綜合市民的反映,可以歸納為三個年齡段的事。 一個是幼兒。學前教育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上幼兒園比上大學還貴,而且一位難求。 第二個是大學畢業生。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就業越來越難,許多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 第三個是老年人。廈門已經逐漸步入老齡社會,在老人中,空巢老人、單身空巢老人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些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養老也成了一個問題。 對此,有專家表示,應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擴建公辦幼兒園,規范民辦幼兒園;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就業觀念的引導,采取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引導畢業生充分就業。 關于養老問題,廈門市老年基金會會長林源表示,要實現國家要求的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需要出臺一些新政策,采取一些新舉措。隨著市民年齡結構的變化,這個問題已經日益緊迫,過幾年再考慮就遲了。還有什么不滿意,就要說出來 市民的幸福感受到了妨礙,該怎么辦?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看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一些政府還沒解決好的問題,妨礙了群眾幸福感的實現。 今年9月,于偉國在參加第三屆廈門廣播電視受眾節時,談起他對“幸福”的理解:黨委、政府要直面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實際上,廈門在30年特區建設中,始終非常重視收集民意,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如歷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都面向全社會征集意見建議;地方立法之前,都向社會公布草案征求意見;每年的市政協提案,也提前向市民征集線索。 但在于偉國看來,這項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如今年為紀念特區建設30周年30件惠民實事的建議征集,于偉國要求,在過去信件、電郵等方式的基礎上,加上手機短信、網絡發帖等新形式,更大范圍地發動市民參與;征集活動的最后一天,他還親自與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結果,市民踴躍建言獻策,共征集到3607條市民建議。 到任廈門以來,于偉國多次親自下訪,為市民解決了粉塵、噪音擾民等困擾多年的難題;多次直接批示市民來信,解決諸如路燈不亮、道路不平等具體 “小事”;先后三次與網民在線交流,直接對話,聽取民意。他的開明姿態和務實態度,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普遍好評。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廈門市“第一把手”,于偉國以身作則,給全市各級領導干部樹立了榜樣。而廈門市民對城市的熱愛,同樣也時時刻刻地提醒著各級黨政部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有序的政民互動,不斷擴大市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老百姓有地方說話,說話有人聽,說了能解決,這就能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
相關閱讀:
- [ 12-26]臺灣眼鏡業入廈20年 成就廈門眼鏡業"霸主"地位
- [ 12-26]廈門首創“勞模班” 欲圓勞模大學夢
- [ 12-26]央視《新聞聯播》—廈門特區30年:和諧發展,造福百姓
- [ 12-26]從銀鷺集團看廈門特區建設30年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