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6日訊 (記者 黃智敏/文 吳曉平/圖)特區建設30年,對廈門市民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在廈門是幸福的。易中天對廈門的評價更是廣為人知:提起廈門,總讓人想起生活。
廈門人的幸福感,不是從提出“幸福廈門”的口號才開始的。早在2008年,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首次在廈門市民中展開幸福指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家庭方面,有97.0%的市民感到“幸?!保辉谑聵I方面,有93.8%的市民感到“幸?!?。
廈門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因為在這座城市,無論衣食住行還是就醫就學,都有充分的保障;你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只要提出來,就有人來幫你解決??梢愿爬橐痪湓挕钤趶B門,你永遠不會感到孤單。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替你想到
幸福感,首先要有物質基礎,吃飽穿暖、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是提升幸福指數的基礎。
廈門市社科聯、廈門市社科院日前調研指出,隨著特區經濟的迅速發展,2010年,廈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29253元和10033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19109元、5919元高53%和70%??梢哉f,如今廈門居民的總體生活基本達到富裕型小康水平,這是“幸福廈門”建設成效的主要體現。
廈門市民的衣食住行、就學就醫,始終是各級黨委、政府最關切的問題。公共財政不斷向民生領域傾斜,成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堅實后盾。近幾年,廈門全面實施就業、全民社保、教育優先、生態人居、平安創建、文明品牌等 “六大民生工程”建設。2010年,廈門市全年財政支出306億元,其中僅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四項民生事業支出就達100億元,占總支出的32.8%。“十二五”期間,廈門公共財政對民生和社會事業投入將比“十一五”翻一番。
在大多數居民生活日漸富足的時候,廈門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傾聽并盡力設法解決社會底層的貧困居民在民生方面的利益訴求,以更好地讓特區建設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出臺了一系列舉措,讓他們生活無憂。
廈門還逐步把廣大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民生保障的范疇,不僅在全國率先把農民工納入保險范圍,率先將建筑、礦山等高風險行業的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同時不斷擴大農民工的社會保險覆蓋面,重視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培訓、子女入學等問題。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都能夠深切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包容與開放。
三個不同年齡段,都要照顧到
那么,現在影響廈門市民幸福感的還有哪些因素呢?綜合市民的反映,可以歸納為三個年齡段的事。
一個是幼兒。學前教育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上幼兒園比上大學還貴,而且一位難求。
第二個是大學畢業生。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就業越來越難,許多大學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
第三個是老年人。廈門已經逐漸步入老齡社會,在老人中,空巢老人、單身空巢老人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些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養老也成了一個問題。
對此,有專家表示,應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擴建公辦幼兒園,規范民辦幼兒園;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就業觀念的引導,采取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引導畢業生充分就業。
關于養老問題,廈門市老年基金會會長林源表示,要實現國家要求的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需要出臺一些新政策,采取一些新舉措。隨著市民年齡結構的變化,這個問題已經日益緊迫,過幾年再考慮就遲了。還有什么不滿意,就要說出來
市民的幸福感受到了妨礙,該怎么辦?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看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一些政府還沒解決好的問題,妨礙了群眾幸福感的實現。
今年9月,于偉國在參加第三屆廈門廣播電視受眾節時,談起他對“幸福”的理解:黨委、政府要直面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才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實際上,廈門在30年特區建設中,始終非常重視收集民意,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如歷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都面向全社會征集意見建議;地方立法之前,都向社會公布草案征求意見;每年的市政協提案,也提前向市民征集線索。
但在于偉國看來,這項工作還要進一步加強。如今年為紀念特區建設30周年30件惠民實事的建議征集,于偉國要求,在過去信件、電郵等方式的基礎上,加上手機短信、網絡發帖等新形式,更大范圍地發動市民參與;征集活動的最后一天,他還親自與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結果,市民踴躍建言獻策,共征集到3607條市民建議。
到任廈門以來,于偉國多次親自下訪,為市民解決了粉塵、噪音擾民等困擾多年的難題;多次直接批示市民來信,解決諸如路燈不亮、道路不平等具體 “小事”;先后三次與網民在線交流,直接對話,聽取民意。他的開明姿態和務實態度,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普遍好評。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廈門市“第一把手”,于偉國以身作則,給全市各級領導干部樹立了榜樣。而廈門市民對城市的熱愛,同樣也時時刻刻地提醒著各級黨政部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有序的政民互動,不斷擴大市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老百姓有地方說話,說話有人聽,說了能解決,這就能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曾琦(宏泰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幸福生活還需文化食糧
1984年,曾琦在廈門投資創辦了第一家港資企業。進入21世紀,他的電子產業正蒸蒸日上,他卻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文化產業。
在曾琦看來,經過30年的特區建設,廈門人的物質生活已經奠定了“幸福”的基礎,現在的一個重點就應該放在文化領域,通過發展文化藝術產業,來滿足市民對于精神領域的需求。
2005年以來,以宏泰藝術中心、宏泰音樂廳為代表,曾琦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投入已達數億美元。雖然至今還沒有產生利潤,但他還是十分樂觀。他說:“在文化產業上,我可以等20年再來看效益,我有信心成功。就算最后還是不贏利,我覺得也不可惜,就當是回饋特區、回饋廈門人民,為‘藝術之城’和‘幸福廈門’的建設盡一點力?!?
黃錫斌(廈門市首批臺商政協委員)
企業與居民互惠共贏
1987年就來到廈門的臺商黃錫斌,在廈門創業已有20多年。他在廈門,最得意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通過自己的企業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讓當地的村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
1993年,黃錫斌在集美滸井村附近創辦了西華家具廠。當時的滸井村還很落后,想到附近找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附近已經遍布餐飲店、公寓,到處都有生意可做,村莊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黃錫斌認為,企業在地方上落戶,不能光顧著自己賺錢,更要為地方上謀福利,企業與居民和諧相處,實現了互惠雙贏。
李增為(翔安區方志辦編輯、退休干部)
“幸福”還要移風易俗
今年68歲的李增為老人,從1978年開始一直在家鄉新店工作,退休后又擔任了翔安區方志辦的編輯,對翔安的變化有著最直接、最深刻的體會。
李老說,特區建設30年來,特別是翔安建區、推進島外新城建設以來,翔安的變化一天一個樣,百姓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李老說,實現“幸福廈門”,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物質基礎,接下來關鍵就是要重視精神文明方面,特別是在農村要繼續移風易俗,建設文明村居,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