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12月27日訊 (記者 易福進 詹文 黃智敏/文 黃少毅/圖)特區30年,他們為特區的成長傾注了許多心血;特區30年,他們是親歷者、見證者,更是直接領導者。
在特區30周年之際,參與特區建設的老領導們相聚一堂,為特區“慶生”。在他們參加相關活動之余,“老省長”胡平、“老市長”鄒爾均、朱亞衍等,向記者回憶了特區30年的經歷與感受。
他們對特區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經驗總結,但卻道出了一致的心聲,即期待特區再續輝煌。
胡平(原福建省省長、商業部部長、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
廈門人永遠辦法比困難多
“廈門經濟特區30年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很高興,很興奮。”已是杖朝之年的老省長胡平,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昨天上午,參加完廈門經濟特區30周年的慶祝大會,走出會場,他仍沉浸在興奮之中。
“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經歷了很多困難,有物質上的,也有體制上的。”胡平舉了個有趣的例子。特區建設初期,外商的太太們來到廈門,住不久,一個禮拜就要去一趟香港。為什么?因為廈門沒有地方可以讓她們做美容,做美發。“現在說起來很可笑吧,但當時我們真不懂,不理解這個東西。”
于是,胡平很早就提出,改革開放,商業文化要先行。計劃經濟沒有商業文化,所以,我們不懂得跟外面的人交往,不懂得人家的需求。做生意首先是文化的認同,然后才能簽協議、訂合同。這就是商業文化。
“當時,華僑過來訂合同,都是帶著律師一起來的,但我們基層的一些干部就不懂了,合同看看,差不多了就簽字。不懂得需要律師,不懂得要保護自己。”胡平說,這在當時都是一道道難題。
“但是,廈門人永遠能想出辦法來,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胡平說,當時,廈門漁民和臺灣人做生意,這邊沒有美元,那邊沒有人民幣,怎么辦?漁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以物易物,一條黃瓜魚換一大把的電子手表。手伸進布袋里摸,一把抓到幾個就是幾個。
回首特區初創時種種艱辛,胡平感慨萬千。“可是大家當年有一股勁,好像這些困難都可以解決,因此沒有叫苦連天,也沒有伸手向上面要這要那。”
胡平說,廈門人民一定能繼續發揮這種優良傳統,特區將繼續“特”下去,不是靠政策優惠,而是靠改革、靠擴大開放、靠自主創新、靠服務去創造新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