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廈門觀察7月25日訊(本報記者 陳挺 蒙少祥 鄧婕)從成為全國首批90個創建創業型試點城市,到榮獲“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稱號,廈門只花了兩年時間便完成既定目標,為鷺島再次摘得國家級榮譽,在創城過程中廈門走出了怎樣的一條獨具特色的創城之路?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李欽輝局長。
記者:廈門僅花了2年時間就拿到了“全國創業先進城市”,這樣的高效率背后主要的保障措施是什么?在制度設計上有什么獨特的優勢?
李欽輝: 盡管廈門在2009年11月才被列入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試點城市,起步晚,但起點高、行動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實施方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創建創業型城市納入廈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很快在全市吹響了創城戰役的號角。
具體的制度保證方面,以“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工作考核”等五大體系為抓手,強化組織領導,市、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結合實際制定工作實施方案,把創建工作的目標任務層層分解,細化到各階段、各相關部門,各部門齊抓共建;
政策支持上,針對創業者在市場準入、行政管理、融資渠道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問題,出臺了一攬子鼓勵創業“黃金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和特色扶持,財政專門安排預算創業資金3000萬元,創業孵化基地一次性給予2萬元至10萬元資金補助,小額擔保貼息貸款額度從5萬元提高到10萬元,并降低門檻,簡化辦理手續,在小企業創業貸款上,2010年全市就安排了600億元的擔保基金。
創業培訓上,進一步提升“1+1群”的創業培訓品牌,帶動創業成效明顯;創業服務方面,進一步優化服務平臺,完善服務體系;在工作考核中進行細化量化,建立了創業促就業及創建工作考核體系,將創建目標任務逐級量化,責任到人,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管理體系,定期督查,及時通報,兌現獎懲。
同時,建立量化機制。創新開發了集申請貸款、申報創業培訓、征集創業項目、統計創業信息、申報創業孵化基地入住企業、匯總全市創建工作進度等為一體的廈門市創城工作軟件管理系統,實現社區(村)、街道(鎮)、區、市四級聯網,既促進創業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也為創建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了真實準確的依據。
記者: 廈門從90個試點城市中脫穎而出,勝出的關鍵點在哪里?廈門主要的創業措施有哪些?
李欽輝:在人社部組織有關專家及國家城調隊等權威機構開展的創建工作“五大體系”63項硬指標評估、21項基礎資料的采集分析及創業環境滿意度問卷調查中,廈門都名列前茅,比如市民對創業環境滿意度的調查達到了99%。憑借大量因扎實有效的工作、翔實過硬的指標數據,廈門在首批90個國家級創建創業型試點城市中脫穎而出。
主要的創業措施有:
由廈門創造的“1+1群”的創業模式,得到原勞動保障部的高度肯定,并作為廈門模式在全國推廣。幾年來,“1+1群”創業培訓覆蓋面不斷擴大,并取得顯著成效。近三年參加創業意識培訓30多萬人,創業培訓13708人,培訓合格率達88.69%,幫助6918人實現成功創業,創業培訓后開業率達54.44%,創業帶動就業的比例為1∶4.3。連續舉辦17屆“1+1群”創業項目推介會,共征集創業項目1128個,累計30余萬人次參與創業洽談活動。
加強平臺建設,成立市、區兩級創業指導中心,為城鄉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創業服務。全市各區通過以建立“四個一”(一座創業城、一條創業街、一個創業項目庫、一個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和創立“五個五”(五個創業基地、五個創業孵化基地、五個不同類型的創業典型、500人以上各類人員參加的創業培訓、新增500人以上創業和就業)為創建活動的抓手,不斷拓展創業空間,目前,全市共建立8條創業街,6座創業城,各類創業實體115個。
組建一支由70個人組成的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隊伍,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創業門路等方面的信息咨詢、開業指導和后續跟蹤服務。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各類園區、規模較大的閑置廠房、專業市場、招商平臺等興建多元化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為創業者提供經營場地、稅費減免、資金扶持、技能實訓等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幫助創業者模擬演練創業過程,穩定創業成果。
記者:什么是獨具廈門本土特色的創建模式?創城過程中廈門走出了怎樣的路子?
李欽輝: 廈門在創建創業型城市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獨具廈門特色的創建模式,那就是全民創業的模式,“人人謀發展、個個思創業”的創業文化和創業氛圍濃厚。同時,借鑒兄弟城市的經驗,結合廈門實際,創新做法,依托全功能的企業孵化基地、高效的公共技術平臺和高素質的創業服務團隊,獨創輪次孵化模式,完善創業服務體系,構建起二次創業的廈門創城模式。
本報記者 陳挺 蒙少祥 鄧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