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國寶白海豚》追蹤報道 白海豚“走”了 專家分析,海洋環境惡化致白海豚瀕臨絕跡 東南網6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世雄 鄧婕) 專家們10天來的施救,卻仍沒有辦法延續5月25日在廈門小嶝島擱淺的白海豚的生命。這只白海豚已于6月4日1時39分左右長眠。 海洋漁業專家說,在擱淺之前,白海豚就已經疾病纏身。尸檢發現,這只中華白海豚為雌性,年齡估計為5歲,體表多處外傷、尾鰭傷勢較重、有多處囊腫和陳舊性外傷,肺部有肺泡破裂……最終的死亡鑒定結論為慢性疾病(特別是消化道疾病)導致急性心肺衰竭死亡。 雖然這只白海豚已經死亡,但仍具備很高的科研、科普價值。它將被制成科普標本送往中華白海豚科普館。除了作為科普展示,更要喚起公眾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 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河口、內灣這些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是它們的棲息處。過去,廈門西海域,尤其在九龍江入海口、海滄大橋,以及廈門港附近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白海豚。然而,白海豚由于每三年才生一胎,且繁殖率、生存率低,同時受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影響,正面臨絕跡的危險。目前,在廈門海域存活的數量還不到100只。 據專家介紹,廈門的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域總面積達5500公頃,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人工養殖、污染排放、海洋工程建設等都可能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和生命安全。 專家們分析說,施工設備產生的噪音和頻密的往來船只機械噪音均會影響白海豚的覓食和活動。此外,施工期船舶的油污和碰撞、棲息地的破碎、對低棲生物的破壞等同樣不容忽視。 此外,水下有漁網,白海豚經過時,容易被漁網纏住,輕則受傷,重則不能浮出水面呼吸。此次死亡的白海豚,就有不少被漁網割傷的痕跡。 據了解,中華白海豚擱淺的原因,有些是因為疾病纏身被海浪沖到岸上,有些是迷失方向追隨魚群等游到近岸,剛好遇到退潮或灘涂。專家提醒市民,如果發現擱淺的白海豚,應第一時間報警求助,并及時為白海豚體表提供防曬、保濕和做好外傷處理工作。 |
相關閱讀:
- [ 08-14]中國建立專業研究所保護中華白海豚
- [ 03-13]受傷中華白海豚“迷路” 眾人齊救助
- [ 07-25]港珠澳大橋為保護白海豚調整設計 預算增36億
- [ 10-26]廣東湛江海域發現中華白海豚群(圖)
- [ 09-18]罕見 中華白海豚驚現臺南縣北門海域
- [ 03-20]環保團體要求保育媽祖魚 道士服也出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