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23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楊珊珊 田圓)每逢暴雨季節,位于九龍江入海口的廈門島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大量海漂垃圾來襲的尷尬。如何消除海上垃圾?除了海陸聯合打撈,協調九龍江沿岸各市從源頭治理被認為是治本之道,但是為何至今難以開展?
美麗海灘遭遇“垃圾劫難”
21日,記者在環島路看到:沙灘上遍布樹枝、水浮蓮、泡沫塑料,甚至還有腐爛發臭的死豬。臺風暴雨留下的爛攤子,愁壞了游客和環衛工人。
“臺風一過我們就來清理了,這已經是第三天了。”思明區環衛工人張大姐說,“每天早上六點半不到就開始工作,晚上要加班到七八點才能下班。”她已記不清楚自己一天究竟清理了多少垃圾,只知道第二天海浪依然會帶來很多新的垃圾。
在沙灘上,大量上岸的海漂垃圾只能依靠人工清掃,而遠處海面上,幾艘打撈船也在緊張地打撈著漂浮海面的垃圾。臺風過后,廈門海上環衛管理站就迅速啟動了應急保潔預案。思明區環衛處濱海環衛所一名陳姓負責人介紹說,每天卡車至少要來回四趟,才能將當天的垃圾運往垃圾場,而這樣緊張的清理工作一般要持續一個星期。
垃圾來自九龍江流域
據廈門市市容環衛處負責人李曉介紹,有統計顯示,廈門海域海漂垃圾約80%來自九龍江流域。九龍江流經多個地區,沿岸地區的生活垃圾、近岸海域養殖和船舶傾倒的垃圾、沿海工業企業產生的廢棄物等是海漂垃圾的主要來源。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九龍江流域內港道、江面堤岸日產垃圾約230噸,特別是在暴雨天氣下,大量垃圾順流而下,滯留在廈門周邊海域。
“廈門的海域面積共392平方公里,我們海上環衛管理站負責整個廈門海域的保潔工作,但以我們的硬件配置和人員力量等條件,只能負責碼頭附近60平方公里海域的日常保潔工作,還不到廈門總體海域面積的六分之一。”李曉坦言。目前,廈門海上環衛站只有西堤環衛碼頭和五通臨時碼頭兩個中轉點,僅有4艘機械化收運船,以及11艘用于人工打撈的小木船,80多名工作人員,每天清理垃圾70多噸。
“現在主要是在鼓浪嶼周邊海域和五通海域作業。”李曉介紹,由于環衛站不具備夜間工作的條件,加上海上作業對人員的專業性、技術性要求高,很難臨時抽調人員支持,諸如臺風之類的惡劣天氣后,全站的工作人員只能在白天12個小時內超負荷工作。“海水一天有兩次漲退潮,到夜晚我們停止工作了,海水又會把垃圾沖上岸邊。”李曉無奈地說。
呼喚從源頭開始治理
“廈門的海漂垃圾和沙灘污染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問題,海漂垃圾要從源頭治理,特別是協調龍巖、漳州市,減少往九龍江及各支流排放垃圾。”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海岸工程委員會委員蔡愛智強調。
而近年來,廈漳龍三市也在九龍江治理問題上探討不斷。2012年三市的人大常委會達成《關于加強九龍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共同決定》,在今年7月初,三市的人大常委會九龍江聯合視察組再次視察九龍江流域水環境整治情況,原則通過了共同推進保護九龍江流域水環境的“廈門共識”,提出要繼續加大流域養殖業的整治,嚴格控制流域污染,健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盡快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廣泛宣傳示范引導等,持續推動流域水環境改善。而綜合治理海漂垃圾也被列入其中。
在一次次惡劣天氣的考驗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環衛力量尚存在不足,尤其需要加強海上環衛部署,確保全海域的保潔工作,另一方面,協調九龍江沿岸各市,共同從源頭根治海漂垃圾,已經不止一次“火燒眉毛”,要根治海漂垃圾,還需源頭治理方能彰顯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