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0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鄧婕廖麗萍通訊員熊東帆鄭偉明張妙思)
市民們在自行車道上騎行。周贊家攝 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應該越快越好,因為這將快速解決城市交通擁堵難題,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其實,讓城市交通“慢”下來,同樣富有人性化光彩和城市交通管理智慧。本月初,廈門市首個公共自行車系統在海滄正式投用,同時,廈門提出要在全市打造848公里的綠道網絡,廈門市規劃局在第一時間公示的首批5條步行系統路線,初步完成意見征求。 與傳統思路相比,這樣的城市規劃建設決策從一定意義上講,涉及了執政理念的轉變,而公開向市民征求意見,更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充分體現。未來,當人們告別高峰時期擁擠的交通,踏上“綠道成網、景觀相連、景隨步移、人景交融”的綠道,享受散步、騎行的愉悅之時,將逐漸消除快與慢之間因速度上的差別引起的沖突,使“快”的“更快”,“慢”的更安全,更舒適。 慢行系統,城市為人而建 廈門機動車已經進入“百萬時代”,島內每百人就有12.7輛車,若以每輛車長度為4米計算,100萬輛機動車總長度可達4000公里。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那便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此外,道路擁堵,司機們叫苦連天;尾氣超標,市民們掩鼻而逃;噪音刺耳,城市變得躁動不安……一系列問題成為了城市安定、和諧、幸福的絆腳石。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30多年來,廈門的經濟發展節節攀升,但對綠色生態也不曾有過絲毫馬虎之意,歷屆主要領導都認為,環境優美,歸根結底是人民之福,城市宜居,追溯根源是人民受益。于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中慢行系統的提出,無疑是積極務實的主動行為,無疑是利城利民,改善交通現狀的大善意。 2011年,廈門把從文屏路至和平碼頭段4公里多長的閑置老鐵路改造成了公園,讓市民能無時無刻在其中散步、下棋、賞美景;將環島路步行道建成全長6公里的棧道,使之成為廈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良好的環境為廈門建設慢行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早前的一份廈門市居民出行調查結果顯示,廈門市民日常出行中采用步行、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的非機動化方式占43%,公共汽車(含BRT)為30.9%,反映了廈門市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為主、慢行交通為補充的出行方式特點。 正是基于這樣的結論,廈門市市委、市政府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一個適合城市尺度、環保節能、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慢行系統,對整個城市功能配套、人居環境的打造,都非常重要。 然而,隨著城市的加快發展,屈指可數的慢行道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市民們對出行和生活品質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廈門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增加建設慢行系統的想法,也便顯得水到渠成。 “總的來說廈門的公園、綠道還是比較多的,步行的基礎設施條件比較便利,但是,各個慢行道之間不是連貫的。這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慢行系統做一個整合和串聯,將廈門現有的綠道資源由點串成線,再覆蓋到面。”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總工辦主任王艷艷表示,打通斷頭或不暢的節點,升級步道,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自行車道將是完善慢行系統的主要工作。 |
相關閱讀:
- [ 08-20]步行系統在廈門穿山越海 連接城區與海、河、山
- [ 08-19]廈門規劃五條步行系統路線 歡迎市民提建議
- [ 08-19]廈規劃5條步行系統路線 長樂新區路網架構已成形
- [ 08-19]廈門規劃五條步行系統路線 歡迎市民提建議
- [ 04-19]島內慢行系統正不斷完善 環筼筜湖步行系統年內打通
- [ 12-19]廈門市政府完善城市步行系統建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