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企業經營者參訪臺灣行業標桿企業 東南網9月17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 蒙少祥 田圓)“打造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直接往來最便捷、交流交往最活躍、同胞融合最溫馨的家園——這是集美區踐行‘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一個重要使命。”集美區委書記倪超如是表示。倪超的這一番表態是非常有底氣的,國家早期設立的四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有三個在廈門,而三個中又有兩個在集美區——1989年和1992年,杏林、集美兩大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分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成為了臺商投資的福地。 “借問投資何處去,臺商遙指杏林灣。”臺灣一家媒體前些年巧妙地套用古詩來描繪集美區的投資環境。如今,隨著“美麗廈門”行動計劃的推出,杏林灣畔又掀起創新引領兩岸同胞融合新模式的熱潮。 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集美區是廈門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各類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也尤為突出,比如產業技術含量不夠高、缺乏競爭優勢,難招人、難留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生存困難等等,面對這樣的現狀,集美區政府主動搭橋牽線,為幫助企業管理者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積極探索轉型升級的途徑。 8月27日至9月5日,集美區副區長曾文生帶領轄區內的12位企業經營者奔赴臺灣培訓、考察。除此之外,在市級美麗廈門“十大行動計劃”框架下,集美區迅速制定的“集美版”的十大行動方案,也將進一步搭建平臺,促進兩岸臺胞攜手共進作為接下來工作的重點之一。 創新培訓政府帶企業赴臺學習 與平常走馬觀花的一般參訪不同,集美區此次組織的企業經營管理者赴臺培訓、考察是真正沉下身心去學習。 除了參加財團法人中國(臺灣)生產力中心舉辦的企業經營新思維、營銷案例分析培訓之外,參訪團還先后參訪太平洋自行車、精技計算機、臺灣櫻花、毅太企業、桓達科技、義隆電子、法藍瓷等7家臺灣行業標桿企業。同時,考察了臺灣新竹科技園區,拜訪了中國(臺灣)生產力中心、鞋類暨運動休閑科技研發中心和工業技術研究院等3家財團法人機構。考察過程中,不少企業高層親自出面傳授經驗,與學員們一起面對面分享交流。 “這個培訓和以往其他同類培訓不同,理論少了,有更多偏重實用性的內容,能夠真正幫助企業把脈,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上課時,大家和老師互動的機會很多,這種學習方式,管用!”紙上得來終覺淺,聽慣了理論課程的企業家們,在參訪臺灣企業歸來后紛紛表示,集美區打造平臺為大家提供的這種交流模式,讓他們贊不絕口。 廈門日上車輪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學誠在參訪后感觸頗深,“都是傳統行業,創新到底應該怎么做?”原本一直是他們很頭疼的問題,這次參訪讓他明白:其實改善就是創新。 “沒有想到,區里愿意花這么大的投入扶持企業,這讓我們的同行很是羨慕;沒有想到,培訓課程的設置和行程安排,老師都征求了我們的意見,區領導也和我們一起聽課,做作業,還經常督促我們,以防我們開小差。”廈門宜瑞貨架的總經理潘水華,是這次前往臺灣學習的企業管理者中的“班長”,他連用多個“沒有想到”來表達了自己對參與此次培訓班,并能夠前往臺灣實地參觀的驚喜之情,他告訴記者,從臺灣回來之后,自己立馬組織了管理層開會,研究如何根據企業本身特點,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希望政府對我們的輔導,以后也像這次一樣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實惠,多組織這樣的模式,讓更多的企業管理層成員都能參與其中。”潘水華對培訓顯得意猶未盡。 “政府牽線搭建學習平臺、臺灣財團法人全程跟進組織、兩岸企業零距離溝通交流,這樣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一個創新之舉,我們未來要通過這些方式更好地推動兩岸同胞融合與產業整合。”集美區副區長曾文生告訴記者。 早在去年9月,集美區政府就主辦了一次“集美區2012年協助業者轉型升級培訓”,60名來自集美轄區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和高階管理者前來參加培訓。當時,也是集美區首次聘請臺灣經營管理顧問機構“財團法人中國(臺灣)生產力中心”為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舉辦的協助業者轉型升級培訓。 |
相關閱讀:
- [ 09-13]海峽論壇——兩岸同胞的“連心橋”
- [ 09-13]楊毅:盼服貿與貨貿協議早日生效 造福兩岸同胞
- [ 08-13]張志軍:兩岸同胞共創中華民族經濟美好未來
- [ 06-21]兩岸同胞 共祭關帝
- [ 06-20]閩南文化,讓兩岸同胞找到“同一個家”
- [ 06-09]國臺辦重申釣魚島議題:維護主權是兩岸同胞共同責任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