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 低谷之后,必有新生 “低谷之后,必然會有新的書店形式運勢而生。”文創產業經營者、原光合作用品牌部負責人楊函憬認為,在光合倒下兩年后的今天,哀嘆它的離開已無多大意義,眼下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尋求傳統書店的轉型。 他將如今廈門本土幾家具有代表性書店的舉措,視為轉型的嘗試,“就像‘變形記’,這些書店也在演繹屬于自己的‘變形記’,以尋求市場的空間。”在他看來,理想的書店應是“一個文化公共空間與生活方式可選空間的復合”,“轉型不是簡單的換產品、擴空間,而應提升服務方式,適時做足營銷,在強調閱讀空間的同時,適當加入生活美學”。 作家南宋也認為,傳統書店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文氣息”的營造。書店與電商的差異化在于,網絡無法提供具備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間,其往往給人以“冰冷”之感,而書店的公共性營造了“熱”的氛圍。而市圖書館的門庭若市和街頭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相對冷清,也為書店的發展提供了啟示:書的需求依然存在,關鍵在于閱讀體驗。 本組 本報記者 林露虹 黃曉波 |
相關閱讀:
- [ 12-07]民營書店光合作用重組失敗 創始人轉行電子閱讀
- [ 12-04]古籍書店突然停業 稱受網絡沖擊近年虧損經營
- [ 12-03]奧巴馬帶女兒書店購書 自己刷卡買單
- [ 12-02]誠品書店有何可取處? 兩岸攜手開啟文創新時代
- [ 12-02]陳德銘訪臺期間夜逛誠品書店2小時 鐘情DIY書籍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