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 ●廈門市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辦公室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去年7月初開始,廈門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同時,在思明區和海滄區開展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工作。日前,來廈調研的國家民政部“創新城鄉社區治理體制調研組”,充分肯定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高度契合,與中央關于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方向高度一致,與廣大社區居民的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需求高度吻合,對于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推動社區治理體制創新具有引領意義。 按照“核心在共同、基礎在社區,關鍵在激發群眾參與、凝聚群眾共識、塑造群眾精神,根本在讓群眾滿意、讓群眾幸福”的要求,思明區、海滄區分別選擇了若干不同類型的社區,包括城市新社區、城市老舊社區、外來人口集中社區、村改居社區、農村社區等各種類型社區,開展了以共治共享為目標導向的共同締造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取得了五個方面的初步效果:一是辦了一批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實事好事,改善了社區的環境和品質;二是促進了居民的融合,增強了居民對社區、對廈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培育了居民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四是密切了群眾和政府的關系,兩者從“你和我”變成了“我們”;五是轉變了政府角色和干部作風,使政府從原來社會管理的“包辦人”,轉變為社會治理的引導者,變“傳統管治”為“互動共治”,有效凝聚了社會治理的合力;干部的群眾意識和觀念得到進一步增強,老百姓的滿意度、幸福感得到較大提升。 試點工作也創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新經驗:思明區的曾厝垵文創村,在公共議事理事會、文創村業主協會、曾厝垵文創會等自治組織帶領下,大家美好家園齊共建、問題難題一起管、多元文化同兼容,打造成了“中國最文藝的小漁村”,創造了“城中村”共治共享、轉型發展的新模式。思明區小學苑社區,在“黨員和事佬”的牽頭發動下,大家一起找不足、出點子、修花園、管小區,原先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展現出舊樓變新居、破路變平路、事務有人管、休閑有處去的“大改變”。海滄區的興旺社區,居民以“網格化·微自治”為平臺,發展“微組織”、凝結“大社會”,征集“微心愿”、成就“大夢想”,處理“微事務”、構建“大和諧”,共建“微環境”、扮靚“大社區”,實施“微政治”、炫出“大幸福”,創造了外來人口集聚社區共治共享的新經驗。海滄區的西山社,自發成立鄉賢理事會,啟動“美麗蛻變”計劃,村莊規劃大家定、房前屋后家家建、美麗項目戶戶管、美好環境人人享,實現了美麗西山大變樣。其他試點社區,也根據不同實際,創造了各自不同的經驗做法。 |
相關閱讀:
- [ 01-15]王蒙徽明確“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將“以獎代補”
- [ 01-15]王蒙徽明確“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將“以獎代補”
- [ 01-14]共同締造美麗廈門 全面深化改革的美麗實踐
- [ 01-14]全面深化改革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編制與試點紀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