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猝死發生在醫院外,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僅4分鐘 ■公共場所應急最有效的除顫器難覓蹤影,廈門僅機場配備 ■醫生建議公共場所普及除顫器,盡快出臺“免責條款” 除顫器救人“四步曲” 打開AED的蓋子,依據視覺和聲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號需要先按下電源)。 將兩塊電極板分別貼在患者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頭外側。 將電極板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 機器開始自動分析心律,在必要時除顫。 廈門晚報訊 記者 蘇奇 通訊員 劉云芳 潘萍 近日發生的幾起猝死事件令人驚心:17日,深圳一家外企女經理走出地鐵后猝死,年僅35歲。在她暈倒至身亡的50分鐘內,無人相扶急救;前不久,一天之內,山東泰安和棗莊兩名少年少女課間操時倒地猝死,女孩13歲,男孩15歲,推測為心源性猝死。 這些事件引發人們對急救的關注。上周末,廈門晚報舉辦的一場急救知識講座上,市紅十字救護培訓中心資深專家陳翠碧說,猝死主要表現為心跳和呼吸停止。據統計,約90%的猝死發生在醫院外,4分鐘內是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俗稱“黃金4分鐘”。 即使最快速的交通工具,也不可能讓醫護人員在4分鐘內趕到施救。但是,如果現場有臺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機,通過較強的脈沖電流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復竇性心律的設備),患者的存活幾率將大大提高。 陳翠碧說,國外公共場所、酒店及學校都會配備除顫器用于急救。那么,廈門哪些地方有這個設備呢?記者近日在我市做了調查。 記者調查 輪渡碼頭 有急救培訓,沒聽說過除顫器 火車站是人群最集中的地方,記者昨日調查發現,廈門的幾個客運火車站都找不到自動體外除顫器。火車站方面表示,如果有旅客發生意外,經過急救培訓的工作人員會及時打120,如有必要也會實施心肺復蘇手段。 “這個設備不是要求配備的。”對于沒有配備除顫器的原因,工作人員這樣解釋。 在枋湖客運站,記者也沒有看到除顫器,而工作人員表示對這種設備不太了解。 廈鼓輪渡碼頭平時的日均客流量2萬人次以上,但是記者在碼頭仔細尋找了一圈,沒有發現自動體外除顫器。輪渡公司負責人黃先生證實,目前暫未配備該設備,但工作人員接受過急救培訓。記者與輪渡工作人員交流時得知,他們對除顫器不了解,有的甚至還沒聽說過。 五星酒店 用這個救人,要承擔的責任太大 昨日,記者咨詢了凱賓斯基、威斯汀、喜來登、瑞頤、翔鷺、悅華、海悅山莊、寶龍鉑爾曼、京閩中心酒店等五星級酒店,均被告知沒有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些酒店多數只備有急救箱,有常用藥物及聽診器、繃帶等簡單設備。悅華、京閩等酒店有醫務室,但醫務室人員主要負責客人的日常保健。酒店方認為自動除顫器這種設備需要專業人員操作,也有的酒店醫務人員告訴記者,不配備該設備的主要原因是“救人要承擔的責任太大”。 據記者了解,大連戴爾分公司配備有自動除顫器。記者詢問了廈門戴爾(中國)有限公司,醫務室人員說,目前廈門戴爾沒有配備,可能正在籌備中,具體情況還需要領導層定奪。 中小學校 必備目錄未要求配備除顫器 去年,集美某高校20歲女生小美(化名),在操場跑步時突然暈倒,等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已是回天乏術。 市第二醫院急診科李主任說,高校中因運動等因素致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偶有發生,而據他所知高校極少配備自動除顫器,一方面是有的校醫不愿意擔責,不敢使用,另一方面高校面積較大,猝死發生地可能離醫務室較遠,難以充分發揮急救作用。 記者從廈門市中小學衛保所了解到,目前我市中小學校均未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很多設備不是說配就能配的。”市教育局體衛處工作人員說,由于自動除顫器沒有納入學校醫務室必備的配備目錄,因此沒有要求學校配備。 一名校醫告訴記者,學校醫務室配備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設施,包括視力表、體重計、血壓儀、聽診器等。也有中學老師表示,曾經在紅十字進校園急救演練時見過這種除顫器,希望通過媒體呼吁廈門市所有中小學校都要配備。 廈門機場 僅有的一臺除顫器從未派上用場 中國民航局2008年發布的《民用運輸機場應急救護設施配備》標準中規定,機場應急救護儀器中包括體外心臟除顫器。記者從廈門高崎機場了解到,機場確實按照國家要求購置了除顫器,但至今沒有使用過。 昨日,記者在廈門機場國內出發廳沒有看到除顫器,詢問了兩名工作人員,均稱不知有此設備,讓記者去醫務室看看。隨后,記者在醫務室的設備架上見到了除顫器。工作人員說,這臺設備很貴,10萬元左右,只有在很緊急的情況下才用得著,救活的幾率也不大,“100個人中能救活1個就不錯了”。 記者了解到,這些設備只有機場醫務人員接受過使用培訓,普通工作人員不會用。此外,搶救患者需承擔風險,沒有“免責條款”,工作人員也不敢貿然施救。 據外地媒體報道,自2006年起,北京首都機場已安裝了七八十臺自動除顫器,但并未被公眾認知。2010年,首都機場發生了22起心臟猝死事件,自動除顫器卻一次也沒用過。 醫生說法 除顫器像“傻瓜機”一學就會使用 記者采訪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動體外除顫器是很專業很復雜的醫療專用儀器。但廈門市心臟中心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蔡彬妮卻說,除顫器其實是人人都學得會的“傻瓜機”。 “這種設備是專門面向普通民眾的,便攜、易于操作,只要稍加培訓都能使用。”她說,不用擔心它會“誤傷好人”,這種儀器能識別病人是否為室顫,如果是就自動放電,否則它根本不放電,是非常安全的。操作時只要根據語音指示,接通電源,按動放電按鈕,即可完成心電圖自動分析、除顫。 蔡彬妮說,徒手心肺復蘇術(胸外按壓)可暫時維持腦和心臟循環功能,使大腦對缺血的耐受時間有限延長,但不能將室顫轉為正常心律。絕大多數的心臟驟停患者所需的是立即電擊除顫,促使心臟恢復正常有節律的跳動。每延遲除顫時間1分鐘,復蘇的成功率將下降7%-10%。如果病人在1分鐘內接受電擊除顫,存活幾率可達 90%,如果10分鐘才進行電擊除顫,病人存活的幾率就下降到不足5%。 歐洲及美國很早就開展了AED機的普及,人口密集度高的公共場所如機場、火車站、學校、電影院等,AED機隨處可見。日本政府則以立法的形式推動AED機的普及,有的豪宅更是將其列為房屋的配套設施。 建議出臺免責條款 推廣除顫器培訓更多人 一名醫生告訴記者,自動體外除顫器難以普及的原因,除了費用高,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法律免責,救人者認為叫救護車更妥當。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早日出臺“免責條款”,規定經過培訓的非醫務人員使用自動除顫器急救后,即使患者死亡也不必承擔法律責任。 這名醫生說,廈門3G、4G網絡覆蓋率高,移動急救前移成為可能。可依托120、醫院、社區、急救志愿隊伍組建急救體系,并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區域設置自動除顫器。在緊急情況下,通過高速3G、4G網絡,能在車站、機場、社區、學校、工廠等各種場所中使用移動醫療設備,并與后臺急救中心、醫院、社康中心連通,進行數據交換,盡快對病患者實施搶救。此外,建議紅十字會無償培訓政府公務人員及普通公眾使用除顫器。 |
相關閱讀:
- [ 02-28]“地鐵猝死”事件莫把矛頭指向路人
- [ 02-27]"扶不扶"又釀悲劇--深圳外企女高管在地鐵口猝死事件調查
- [ 02-26]中國球迷亞冠現場猝死 網友:被3億的水貨氣死
- [ 02-25]一天內兩學生跑操猝死 專家:放假打游戲過度
- [ 02-25]凌晨0點至4點最容易猝死 專家給出兩招救命法
- [ 02-23]贏牌興奮突發心肌梗塞 七旬依姆猝死麻將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