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同安田洋托養院,這里的102名流浪漢的生活有我們意外的一面 整齊的藍色外套、吃飯還會互相夾菜,還有人被提拔為“助理”,這些流浪漢沒有人們想象中蓬頭垢面、舉止無常的模樣。在同安田洋村,102名流浪漢住在一所托養院里。托養院表示,在這里的流浪漢都是自由的,希望有一天都能回歸社會,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昨天,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伙食 土豆燒肉和清炒蘿卜 熱騰騰午餐很受歡迎 昨天上午11點,記者來到位于田洋村一棟5層的托養院,一到三層正在裝修,102名流浪人員被安置在四層、五層,第四層是生活可以自理的流浪人員,有70多人。碰巧是中午吃飯時間,記者在四層看到,在廚房圍欄外,流浪人員排隊等候領取飯菜,見到陌生人來,個別流浪人員突然發出奇怪的叫聲,不過,他們的注意力很快又轉移到了廚房分好的一份份熱騰騰的飯菜上。記者看到,午餐一葷一素兩個菜,土豆燒肉和清炒蘿卜,還有一大碗的白米飯。 面貌 衣著整齊相互夾菜 生活難自理有30人 所有的流浪人員穿著整齊的藍色外套,頭發理得也算利索,有序落坐后,食堂里的流浪人員很快狼吞虎咽起來,有的人會討開水喝,有的還會互相夾菜,飯后有米粒掉落在地板上,有的流浪人員還自覺俯身撿起。 每天早上,是護工王石繡最忙碌的時候,她要幫第五層的30個流浪人員穿衣服和鞋子,他們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在王石繡眼中,這一層30個人都像是三四歲的孩子,她就像母親一樣。 取名 愛吃魚就叫“小魚” 耳朵大就叫“大耳” 蘇女士是托養院的工作人員,她介紹,托養院是去年下半年搬到同安的,流浪人員從最初的8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100人左右。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11歲。大部分是無家可歸的流浪人員,有的是啞巴,有的是耳聾,絕大部分無法進行正常交流,也有幾個人精神方面有一定問題,被家屬送過來托養的。 她說,一半以上的流浪漢的名字是進來后起的,他們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于是托養院就幫他們起名字。有個流浪漢愛吃魚,就叫“小魚”,流浪漢耳朵大,就喚作“大耳”,還有一名流浪漢一拿筆給他,他就會在紙上畫一把刀,就干脆叫“大刀”。 監管 屬于政府購買服務 要求米飯保證足額 同安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家托養院性質是民辦福利機構,從思明區搬過來的,暫時還未對外營業,不收社會上的老人,現承接的是市救助站的流浪乞討人員,屬于政府購買服務,這些人都是沒有辦法送回家的人員。目前該機構的相關手續還沒有完全辦好。 同安民政部門主要對托養院的安全、餐飲、衛生等方面進行監管,在搬到同安的幾個月間,民政部門的人去暗訪過五六次了,吃飯時間直奔廚房檢查伙食,要求米飯保證足額。“接下來,我們還會不定時去看一下;我們還要求該托養院,要按照康復醫院的標準,增設醫療機構,配備醫護人員。”這位負責人說。 故事A 主角:小胖 上百人衣服由他來洗 不讓洗他還會發脾氣 記者在第四層采訪時,突然,一個穿著膠鞋和防水衣的流浪人員蹦蹦跳跳跑進來吃飯,工作人員介紹,他叫小胖,唯一的愛好就是洗衣服,也喜歡玩水,目前,托養院上百人每天換下的臟衣服,多數由他負責清洗,且他是自告奮勇要洗的,不讓他洗的話,他還會發脾氣。 故事B 主角:“小不點”父子 最小最瘦的流浪漢 在托養院有了“爹” 托養院的工作人員蘇女士介紹,托養院最小的孩子被叫做“小不點”,是從孤兒院送過來的,起初瘦骨嶙峋,讓人看了都害怕,托養院有個50多歲流浪漢姓李,沒結過婚,就一直幫忙照顧“小不點”,到后來,直接把“小不點”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吃飯時總要把好吃的夾到“小不點”碗里,現在“小不點”不僅長胖也長高了。 故事C ? 主角:3名助理 他們仨自理能力較好 被“提拔”當護工助手 記者在第五層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第五層的流浪人員幾乎都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有30人左右,主要由護工王石繡和丈夫梁明從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另外還有3名自理能力相對較好的流浪人員從旁協助。 梁明從每晚要爬起來三四次,看有沒有流浪漢從床上掉到地板上。隔天早上,梁明從負責幫整層流浪漢洗澡,而協助他的3個流浪漢則是把流浪漢一個個抱到輪椅上,再推進洗澡房。 文/圖 記者 黃文水 |
相關閱讀:
- [ 03-12]流浪漢是城市的人情溫度計
- [ 03-11]流浪漢神志不清蜷縮街頭 廈門好心人接力守護12小時
- [ 03-07]警察叉死流浪漢所牽狗
- [ 03-07]四川閬中警察用鋼叉當街處死流浪漢所牽狗
- [ 03-02]流浪漢用身上僅存硬幣買彩票中1720萬大獎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