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臨時媽媽通宵守護 寶寶第一夜 沒有怎么哭 本報記者 何無痕 “他‘啊’了一聲,就像告訴我他醒了。我用棉簽蘸蘸他的唇,表示知道了。”對于看守寶寶一整夜的愛心義工鄭姐來說,這是她前夜和寶寶獨屬的交流方式。 實際上,昨天離開母體在醫院度過的第一夜,對于寶寶來說并不踏實。作為寶寶的臨時媽媽,鄭姐心疼萬分。整個晚上,她幾乎都在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她不斷地用濕棉簽給寶寶蘸嘴,而這就像他們之間的暗號——她一蘸,寶寶就恢復了平穩的呼吸,甜甜入睡。盡管五到十分鐘后,他又會帶著驚訝的表情醒來。 “他的臉皺起來,憋得通紅,像是受到了驚嚇的孩子。”在鄭姐眼里,這個寶寶挺“斯文”,“雖然難受,但幾乎沒怎么哭。他也很好哄,只要人回應,他就會安心地睡著。”到了下半夜,隨著顱內出血的情況加重,寶寶的呼吸聲變大了,也顯得更為急促。但只要取得棉簽的回應,他依然能夠“秒”睡。“只要給予他回應,你就能聽見心率機里寶寶慢慢平穩的心跳。” 而這個半夢半醒中不間斷的“交流”,讓鄭姐和寶寶共度的第一夜過得異常快,從下午進了病房,到早晨七點多離開。鄭姐覺得不過只是一晃神的工夫,“一個晚上,我們就像在不停地說話。”不過,在鄭姐看來,這個誕生在奇跡中的寶寶,其實跟所有的新生兒并無兩樣,“想喝奶時,他會咂巴著嘴唇,特別可愛。” 【探訪】 他們不知自己已成孤兒 本就不富裕 四口人靠一人收入生活 從幾名親屬口中,記者第一次比較清晰地了解到死者的情況——趙先生老家在四川合江縣,段女士則是貴州赤水人,這兩個地方是相鄰市縣。加上車禍中出生的寶寶,兩人共有3名子女,大女兒6歲,二兒子4歲。去年年底,他們搬到漳州角美的錦宅村,租住在一套類似四合院的瓦房里。侄子小趙介紹說,堂叔家里并不富裕,他們幾個親戚都勸叔叔讓嬸嬸住院待產,可是堂叔覺得太花錢,就沒同意。 “嬸嬸懷孕,叔叔在工地做泥水工,收入得看天氣,賺不了多少錢。”小趙說,堂叔在工地做的是散工,經常需要到各個工地去看有沒有工做,足跡遍布角美、海滄、杏林、集美。據介紹,趙先生有與一些人合作,大家沒工的時候都會到處去轉,發現有工做就互相通知。“可能出事那天早上,他就是想去找工,順便帶著嬸嬸去檢查吧。”小趙猜測。 |
相關閱讀:
- [ 03-20]廈門義工媽媽到醫院輪流照看“奇跡寶寶”
- [ 03-20]廈門奇跡寶寶顱內出血、右肢損傷 建議減少探望
- [ 03-20]廈門義工媽媽到醫院輪流照看“奇跡寶寶”
- [ 03-19]廈門奇跡寶寶體征平穩顱內出血 醫院建議暫勿探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