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 清明時節,平時難得見到的傳統食品也紛紛現身了。這幾天,市場上最火熱的就是各種紅糖發糕、薄餅皮、龜粿……這些掃墓的祭品,也是市民喜愛的美食。 不僅是廈門,還有很多地方的清明祭品也各有特色。在人們心里,清明是個特別的節日,既是祭奠先人回憶往事的日子,也是大家庭親人們團聚的機會,更有長輩希望以此傳承家風,在年輕人心里種下感恩的種子。 關鍵詞 洋味 自制壽司三明治 讓先人嘗嘗“洋味” “今年掃墓帶點什么呢?”張女士這幾天又開始費心思了,去年她自己做了壽司和三明治,帶去讓先人嘗嘗“洋味”,今年她決定做面包和紫米三明治。 清明掃墓對張女士來說,更像是家族聚會,比過年還熱鬧,親戚們都會準備美食帶去分享。以前,都是長輩張羅,從去年開始,喜歡動手做美食的張女士接下了“接力棒”。 “我估計這次小姨父會帶一種好吃的肉餅。”張女士說,每次家族中誰發現什么好吃的,都會買來給先人嘗。去年清明的前一天晚上,張女士忙到凌晨一兩點,就是為了讓祖先品嘗異國風味。她從八市買回鯊魚肉,切成條狀,加入鹽和料酒腌制,過油炸熟。炸好的鯊魚肉加上米飯、切成條的黃瓜、火腿腸以及自己煎好的蛋皮,用紫菜片卷成一條,切成壽司。 做三明治的面包也是張女士自己做的,切片后,夾入煎好的培根、西紅柿、芝士片、生菜就大功告成了。她在制作美食時,兒子就在一旁等著吃切下的邊角料,這對他來說已經是美味了。 張女士說,清明祭掃人到得更齊,每個小家庭都是三代同堂,加起來有二三十人。各家帶幾道菜,有糕點有鹵料,有水果。祭拜完祖先,大家圍坐在一起,像野餐一樣。 張女士特別懷念小時候到山上掃墓。她說,以前外公外婆的墓在萬壽路后山上,當時經濟條件不好,鹵料、炸蝦平時很少能吃得到,所以祭拜這天就是盛宴了,爸爸和舅舅還會喝幾杯小酒。后來山上塌方,外公外婆的墓就遷到了文曾路的一家尼姑庵后面,文曾路改造后又遷入了陵園。 (文/記者 戴懿 圖/張女士提供) |
相關閱讀:
- [ 04-05]廈門清明首日車流猛增5倍 5條出島通道堵了三條
- [ 04-05]清明節首都機場未現擁擠 旅客高峰將出現于4月9日
- [ 04-05]廈門清明祭掃:網上祭很火爆 生態葬很冷清
- [ 04-05]福建公布11處高速路易堵點段 清明上高速多留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