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關鍵詞 薄餅 一大早去八市排隊 苦等高手“擦”餅皮 每年清明節前,閩南人就開始惦記吃薄餅了。其實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籌備好各種必須的配料,掃墓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包薄餅吃。時至今日,清明前后還是廈門人最集中做薄餅的時間,口味也與外地不同。 做廈門薄餅“工料料”(閩南話意為特別費工夫),單是聽菜刀在案板上起起落落的“篤篤”聲,就得聽上好一陣子。廚房里,是各色備料,除了新鮮的包菜、胡蘿卜、五花肉、豆干、海蠣、蝦仁、青蒜、芫荽,還要有海苔絲和上好的花生貢糖,廈門辣醬也是必不可少的。 餡料各家根據口味有些變化,有的有筍、豌豆、豆芽、香菇、粉絲,甚至魚肉等。所有菜料都要切成細絲,下鍋煎炒煮。正宗的廈門煮法,講究一個火候——“kong”(相當于燜,就是把菜煮到軟爛),最佳狀態就是菜汁收得恰到好處,留一定的湯汁,這樣包的薄餅才有滋有味,風味十足。 刀工不僅決定著餡料的質量,也代表了對這道小吃的虔誠度。豆干切得越細越好,可以幫餡料“吃油”,讓薄餅皮不會被餡料里的湯汁浸透破損;五花肉要切成小細絲,細到讓人忘記它的存在才叫高手;包菜、胡蘿卜切成菜絲特別讓人有成就感。 除了餡,薄餅皮也是關鍵。幾乎每個老廈門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站在第八菜市場攤位前苦等高手“擦”出一兩斤連干吃都覺得香的薄餅皮。當然,做薄餅皮的高手很多菜市場都有,清明前大家都趕早去排隊,要是晚去隊伍都排得老長了,腳都會站酸。 清明節的薄餅,是一種“愛”的吃食,因為全家人都可以動手參與,切菜、炒菜各有分工,等到五顏六色的一盆盆餡料端上桌,孩子們有的剪芫荽,有的把貢糖碾成末,有人專門負責撒海苔絲、抹辣醬,公認手工最好的則端坐在“流水線”的一頭,包出一個個成品來。 據說,發明薄餅的是明代的蔡夫人,因為看丈夫蔡復一公務繁忙,飯菜總是熱了又涼顧不上吃,于是想出這種可以邊吃邊辦公的好東西。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如今在廈門人的家庭演變為老少齊動手的特色食品。 清節前,市場上除了賣得最火的薄餅皮,作為食祭的還有米糕、米粿、龜粿,咸的甜的菜頭粿、芋頭粿等。從前人們要早早去傳統糕餅店排隊,買新鮮糕點,如今商場、超市也都有一站式訂購服務了。(文/圖 記者 林曉云) |
相關閱讀:
- [ 04-05]廈門清明首日車流猛增5倍 5條出島通道堵了三條
- [ 04-05]清明節首都機場未現擁擠 旅客高峰將出現于4月9日
- [ 04-05]廈門清明祭掃:網上祭很火爆 生態葬很冷清
- [ 04-05]福建公布11處高速路易堵點段 清明上高速多留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