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民紛紛前往陵園祭掃故人。(廈門日報記者 黃嶸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陳莼 實習生 崔易)清晨7時許,天馬山開始有人聲,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又引出了許多話題。今年的清明祭掃,又有哪些新變化? 新方式 移動媒體與傳統祭祀結合 從大門處進入中華墓園,不遠處就有一個宣傳文明祭掃的攤位。“來來來,簽名就能拿一支花。”經過攤位的掃墓者大多都在墻上的簽名板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向工作人員領取一支花。現場工作人員表示,每年他們都會在清明節時做這個文明祭掃的活動。他們為前來掃墓的市民準備了2000支左右的白菊花,可從現場的情況看,恐怕2000支白菊花遠遠不夠用。 不遠處,有一幅印有二維碼的海報,走近一看,原來是“網上紀念館”的宣傳海報,前來掃墓的市民只需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便可快速“建館”。可在“網上紀念館”中再現先人的音容笑貌,讓先人的故事世代傳承。移動媒體與傳統祭祀的結合,使得掃墓緬懷先人的氛圍更加濃厚。 三位老人,靜靜地站在一塊墓碑前,安靜地注視著墓碑。與周圍其他祭祀場景不同,這里沒有煙熏霧繚,也沒有掃墓用的掃帚。一位老人將清水灑在墓碑上,接著用布慢慢擦拭墓碑,另外兩位老人輕輕地放上兩束白菊。“我們的爸爸生前信基督,家里人也尊重他的信仰。”曾女士告訴記者,自從1996年父親去世之后,每一年清明節她都會帶著鮮花來“看望”父親。“全家人來拜祭時,也只用鮮花。”墓碑上滿滿的鮮花代表著后輩對先人無盡的思念。沒有復雜的儀式、豐盛的貢品,毫不影響三位老人對父親的一片赤子之心。 新觀念 清明還應是一場家族聚會 記者在墓園的一處發現了獨自掃墓的溫先生,起初記者以為溫先生是自己一個人來的。 “您自己一個人來掃墓嗎?”“當然不是!今天我整個家族都來了,要掃的墓很多,這里只是其中之一。”溫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原本是鼓浪嶼人,后來去了香港,這次清明節他專程從香港回來掃墓的。“我們家族里面兄弟姐妹很多,這次清明節他們也從不同的地方聚到了這里。”記者隨溫先生來到了墓園高處的一片“自建墓地”處,遠遠地,記者就發現十來個人圍在一座墳前。80歲左右的老者坐在一旁休息,4歲樣子的小童在一旁跑來跑去,家族中女性在墳前忙活著,準備著貢品和香料…… 一切就緒,拜祭儀式正式開始,這個龐大的家族開始按照長幼順序給先人上香,全部人上香完畢用了20分鐘。“因為大家都分散在天南地北,所以每年我們家族聚會只有兩次,一次是中秋節,另一次就是清明節了。”“我父親快80歲了,今天也跟我們一起來掃墓,這么長的山路他也一步一步爬上來。”父親的堅持,讓溫先生感觸頗深,“我知道爸爸是為了做給我們看,如論何時何地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 |
相關閱讀:
- [ 04-05]廈門清明祭掃:網上祭很火爆 生態葬很冷清
- [ 04-05]清明節將至 廈門各界代表昨日緬懷革命先烈
- [ 04-05]廈門清明首日車流猛增5倍 5條出島通道堵了三條
- [ 04-04]廈門清明小長假天氣不錯 氣溫平穩利于出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