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黃嶸(資料圖) 各方關注著海西自貿區的動向,民企希望從中借力。(本報記者 梁偉 攝/資料圖) 廈門日報訊 如果把民營企業比作魚,那么良好的發展環境就是水。只有堅持“放水養魚”,努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民營經濟才能更快地發展壯大。 今年1月1日,《廈門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正式實施,廈門市全面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通過放寬登記條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準入門檻和創業成本,為投資者營造出良好的營商環境。記者昨日從市工商局得到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共有15656戶各類商事主體搭上改革快車,新登記企業增幅同比高達106.21%。 新版營業執照不再記載“經營范圍”,新設公司可選擇“零首付”出資設立……改革新政激發了市場的新活力,也引領著發展中的廈門民營企業走進了繁花似錦的“春天里”。 1 商事登記改革為民企“松綁” 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后大多數都不想去創業,原因恐怕是在原有的營商環境下,自主創業不僅有風險,門檻也太高。 “細數一下原先注冊公司所需的證明材料,包括場地證明、驗資證明、行業許可證,甚至婚育證明等材料。”市工商局相關人士說。在商事登記改革前,一個毫無經驗的創業者在創業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往往不是公司如何經營,而是公司如何誕生。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之前,廈門實行的是以營業執照為中心的、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相捆綁的登記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企業要從事經營活動,無論其經營范圍屬于一般經營項目還是許可經營項目,都必須先將擬從事的經營范圍申請登記在營業執照上;經營范圍中含有許可經營項目的,還須在取得營業執照前先取得許可證或審批文件。 “國家工商總局梳理出的前置審批事項就多達130項,還有101項尚未明確是否屬于前置審批。”市工商局企業注冊處人員也告訴記者,除法律法規規定的前置審批外,廈門市原先還有計生、環評、消防等10項內容以會議紀要和規范性文件等形式,被確定為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或必須提交的材料。過多的前置審批事項,無形中抬高了市場準入的門檻,嚴重影響了廈門市的投資環境。 “改革后砍掉一大半不需要的審批項目,把保留部分從創業前移到創業后,是很大的進步。”創業者肖俊說,對民企來說,廈門的商事登記改革,首先解決了困擾企業的“經營范圍”難題。“在過去,企業和登記機關均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來明確經營范圍,另一方面,新興行業和新型業態層出不窮,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不能滿足形勢發展要求,企業經營范圍的核定也便成了一個難題。”他說,“企業隨時面臨著各種商機,過去要進行經營范圍的認定,只允許在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非常麻煩,使企業受到嚴重制約,不利于企業創新。現在不用認定了,只要不是明文規定的不許干的都可以干,企業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這次的改革將使營業執照與經營范圍相分離,新版營業執照不再記載經營范圍,這解決了長期困擾民企的一大難題,有利于民企獲得更大的經營自主權。”市工商局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吳惠芬接受采訪時表示,“營業執照改革后,原則上只記載與商事主體資格相關的必要事項,不再記載商事主體的經營范圍,賦予商事主體更大信任,這就意味著給企業‘松綁’,把經營權交給經營者,這一做法也是與國際接軌。” 2 “零首付”注冊小微民企受益最大 除了不用登記經營范圍,不再需要進行注冊資本驗資,改為實施“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則是商事登記改革給廈門民企帶來的又一大利好。 “改革前,廈門和國內大部分地區一樣,實行的是注冊資本實繳制。”工商人員說,創業者有10萬元的本錢,就只能注冊做10萬元的生意。在規定的時間內,這10萬元的注冊資本需要被打到一個指定賬戶,即注冊資本“到位”。 長期以來,這種注冊資本驗資制度被喻為民企創業的“玻璃門”現象,廣受質疑。一方面,驗資手續的繁瑣增加了企業負擔,有關出資規定也限制了公司自治權利。另一方面,現行注冊資本驗資制度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實力,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滋生“兩虛一逃”(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違法行為的制度性原因。 廈門某財務代理機構負責人葉女士認為,此次廈門的商事登記改革打破了企業注冊資本原先存在的“玻璃門”,除法律法規對注冊資本和實收資本另有要求的行業外,一般的公司注冊資本不必像原來一樣兩年內到位,什么時候到位,以什么形式到位,均由公司章程自己約定,企業自己認繳注冊資本就可以了。沒有驗資的要求,意味著企業要自己對市場負責,不再有注冊資本作為擔保,甚至可以允許注冊資本“零首付”。這必將大大減少創業者進入市場的成本。在融資難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也能得以稍微松一口氣,成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記者從工商部門了解到,今年來,廈門市新設公司中,有八成創業者選擇“零首付”出資,充分說明“零首付”的條款切合了廈門市投資群體的創業需求。 此外,根據廈門經濟特區商事登記立法,商事主體無需進行年度檢驗。“年報制度改革,不僅減少了辦事環節,而且能更真實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的情況。過去,逾期年審直接吊銷營業執照,現在改為年報逾期后除名,增加了信息公示環節,發揮了信用懲戒作用,同時對企業確因疏忽等原因給予幫助。”葉女士說。 商事登記制度的改革,使廈門的營商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辦理營業執照的門檻取消后,在廈門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都可以向商事登記機關提出申請登記成為商事主體,營商權由此成為市民一項重要的權利。 3 自貿區帶來 營商環境新“紅利” 在剛剛閉幕的臺交會兩岸經貿論壇上,“兩岸自由貿易園區合作與共贏”成為熱議話題以來,廈門港務、建發股份、廈門國貿等海西概念股于4月15日會議當天全線上漲,海西自貿區的申報情況引來多方面關注。在廈門,作為廈門外貿的中流砥柱的民營外貿企業,也時刻關注著海西自貿區的動向,希望從中借力。 在去年上海自貿區掛牌之初,廈門弘信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一批搶灘自貿區的“閩商”,花費1.5億多元收購了上海自貿區內一家融資租賃企業。昨日,董事長李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自貿區的熱情未減,更對海西自貿區充滿期待。“廈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先行先試是廈門的重要使命。在這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進程里,廈門應該膽子大一點,參照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模式,把能做的做起來。” 在李強看來,自貿區概念很誘人,但政策的細化落實是關鍵,是否敢于“試水”更是一種考驗。李強表示:“就拿廈門正在推動的兩岸跨境電子商務來說,廈門港是直航臺灣時間最短的大陸港口。希望廈門能夠像當年‘小三通’一樣,也打開跨境電商的大門。” 除了備受關注的政策,廈門香草森林進出口有限公司的楊軼籦更關心的是通關便利化。“相信海西自貿區的建立,不僅在于政策優勢,更有利于推動形成公開、公平、平等的市場氛圍,加快通關便利化。”楊軼籦說,企業專業從事進口食品,因此對通關速度有著迫切的需求,更希望目光不要局限于兩岸。“廈門本身的外貿經營環境就很好,希望自貿區范圍可以延伸到海西,立足兩岸,放眼世界。” 廈門民營企業一直是拉動廈門市外貿的有力推手。據廈門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廈門市民營企業進出口333.2億美元,比增25.1%,不僅遠高于其他類型企業,也明顯優于全市外貿增幅。他們以閩商特有的闖勁和干勁,期望借助海西自貿區的機遇,為美麗廈門新一輪發展建設做貢獻。 |
相關閱讀:
- [ 04-16]北京注冊資本登記改革首月現兩家“一元公司”
- [ 04-14]廈門推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寬進嚴管,激活市場主體
- [ 03-29]不動產登記制度來了,“房叔”“房嬸”們怕了嗎?
- [ 03-28]3年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 [ 03-27]國土部長:用三年時間全面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
- [ 03-21]消息稱鄭州將作為首批試點城市進行不動產普查登記
- [ 03-11]“不動產登記”不能想不公開就不公開
- [ 03-09]“不動產登記公開與否 尊重公眾意愿”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