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陵村年產牛蛙250噸。 (何東方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盧漳華 趙榮賓 通訊員 楊心亮 葉文彬) 說到牛蛙,就不能不提同安蓮花鎮的上陵村。 上陵村號稱“廈門牛蛙養殖第一村”,如今全村三分之一以上村民養殖牛蛙,年產量達250噸,并已申請注冊了“上陵牛蛙”品牌。由于上陵村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當地的牛蛙品質好,不僅供應本地,還遠銷廣東、天津、上海等地。 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同安區結合當地各村不同情況,巧妙布局,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特色產品和產業鏈,開啟了專業化生產經營之路,以“一村一品”的方式發展壯大,促進鄉村綜合發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為產業帶動“富民強村”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 向專業要商機 成立專業合作社養殖牛蛙 走進青山綠水環抱的上陵,不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房前屋后,都有牛蛙的“家園”,這個“家園”如今已經發展到2萬多平方米。 “那時候只是個別幾戶在養牛蛙。”回憶當年的情況,上陵村黨支部書記唏噓不已。如今的上陵村共有256戶人家,至少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牛蛙養殖,年產量250多噸,年產值400多萬元。牛蛙養殖已成為當地百姓最大的副業,甚至變成了很多村民的主業,成了家中最大的收入來源。 “0.7畝地的牛蛙池,去年就賺了18萬元,”對于別人投來羨慕的眼光,老農詹德苗笑得合不攏嘴。眼看一些村民靠養殖牛蛙發家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戶也開始跟著學習牛蛙養殖技術。 2008年上陵村成立了廈門芹興牛蛙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村民依托合作社組織統一育苗、采取統一技術標準和技術指導、進行統一銷售。合作社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支持下籌建了牛蛙育苗場,年可向村民供苗250萬尾,確保蛙苗質量,降低村民分散購苗風險,帶動更多村民發展特色養殖,每年增加村民收益50萬元以上。 向青山要金山 禁養生豬集中處理牛蛙池水 在芹興牛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詹亞瓊看來,村民養殖牛蛙得益于這一方水土。她介紹說,上陵資源得天獨厚,水資源豐富,通過直流式引山泉水進行養殖,不但成本低污染小,更為重要的是,牛蛙品質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 與以往生豬圈養相比,牛蛙養殖的優勢也十分突出。“它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小。”詹亞瓊說,原本上陵主業是養豬,但是養豬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溪水都是黑的。 村書記邵祝花說,目前正是上陵轉產的好時機,這與“美麗鄉村共同締造”的理念相協調,也與建設“百姓富,生態美”的理念不謀而合。下一步,上陵落實生豬禁養,將引導村民養殖牛蛙,推動上陵牛蛙養殖產業的發展,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與休閑農業,進一步促進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同時為了保護這片青山綠水,還將建立過濾池,將村中牛蛙池水進行集中處理,再排放入溪中。 “上陵溪不僅要整治,還要建立景觀,要種上花。”在上陵村書記看來,她已經躍躍欲試,準備與村民一起打一場漂亮的建設“美麗上陵”的戰役。 向合力要產業 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 上陵村村民們不再單兵作戰,幾年前,村里成立芹興牛蛙養殖專業合作社,單兵游擊變成了軍團作戰,由個體到合力,由獨養到形成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而上陵村的成功只是同安區農業部門因勢利導的成功典型例子之一。 同安區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以提高農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組織創新為著力點,充分發揮自然人文優勢,著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目前,通過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模式,鍛鑄特色農產品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白蘿卜、西紅柿、韭菜、巖蔥、生姜、芥菜、芋頭、果蔗、番石榴、蘆柑、地瓜、茶葉、瘦肉豬、珍禽等“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近30種;專業村和合作組織注冊的特色產品集體商標有“白交祠”牌地瓜、“郭山”牌紫長茄、“三秀山”牌蔬菜、“綠茭林”牌茭白、“小坪野山谷”牌芥菜、“汪前”牌巖蔥等;形成了洪塘五顯片區紫長茄產業帶;明溪村菜農在專業合作社牽頭下參與訂單生產,蔬菜單位面積收益水平比以前翻了近一番。 |
相關閱讀:
- [ 10-18]翔安10萬牛蛙"水腫"斃命 得怪病肚子鼓得像氣球
- [ 06-28]"牛蛙大量死亡養殖戶質疑飼料"續 檢測報告出爐
- [ 06-22]漳浦一養殖場牛蛙大量死亡 養殖戶質疑飼料有問題
- [ 06-19]泡椒田雞為何越煮越紅?商家:因牛蛙沒有排血
- [ 05-24]10萬只牛蛙成“軟腳蛙” 或因天氣異常引起
- [ 04-22]永定縣培豐鎮牛蛙養殖場:小蛙兒蹦出大天地
- [ 11-22]天津一飯店現8腿牛蛙 經理稱飼料里或有激素(圖)
- [ 08-07]60多萬只牛蛙一夜死光 云霄養殖戶懷疑被人投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