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城市義工: 平凡之中演繹美麗
招募“法庭義工”。
【平臺】
不斷創新志愿服務模式
“您好,有什么可以幫您嗎?”“三號法庭在哪里?”“哦,在這邊,您先坐一下,開庭了我叫您。”……對話的一方是前來打官司的許女士,另一方則是“法庭義工”黃琳娜。
凡是到過蓮前法庭的群眾對這一幕并不陌生。自從“法庭義工”啟動以來,充當了法庭與當事人的“潤滑劑”,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這一創新性做法得到了中央編譯局調研組的高度肯定。
實際上,在思明城市義工的近兩年運作中,一直以推動常態化志愿服務為目標,以社區為基礎搭建志愿服務供需平臺,按照“項目運作、菜單運作、靈活運作”等運行模式,通過“單位組織、社會組織、個人報到”等組織形式,發動社會各類成員參與社區共建,推進志愿服務進社區工作的常態化開展。
位于中山路的文明旅游服務點,更是首創“自助式”、“體驗式”志愿服務模式,一到周末,就有大批市民、游客前來體驗志愿服務。只要經過簡單的流程培訓,就可以在服務菜單中自助選擇服務內容,在骨干義工的帶領下開展活動。
“親子參與模式”是服務點的又一大亮點,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義工的場面常常令人感動。一位經常參加活動的家長說道,通過活動可以引導孩子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社區里,思明區設立的義工社區志愿服務小組應需求而生。在溪岸社區,楊冬梅是一名公務員,特長是心理咨詢;蔡普南經營“開心農場”,經常組織小朋友戶外活動;楊兩山組織企業的員工一起學習手語,為需要的殘疾人朋友提供幫助。
街道的“身邊好鄰居”服務點、由資深義工藍永生“領銜”的輪渡服務點、愛心企業柯海水率領的助老服務點、各大區屬公園里的公園服務點、甚至是官任社區活躍著的一群“洋媽媽”志愿者……從以往的“被志愿”到現在的“主動參與”,不斷創新的服務模式讓“城市義工”這個詞的內涵日益飽滿和豐富,各種形式的義工服務成為廈門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