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當過乞丐的人,寫的書,會有人愿意買嗎?昨天上午一個半小時,20元一本的《乞討日記》,“最牛乞丐”夏海波賣出6本;下午一個小時,賣出4本。
第一天在廈門賣書,10本,這個數字不算少。59歲的母親賀臘英,兩天前從武漢趕到廈門,她說,在別的城市,差的時候,站一天只能賣五六本。“家里還有5000本書,賣不出去。”她發愁。
“如果明天沒有下雨的話,我們還會去賣。”夏海波說。
10分鐘 母親妻兒一起賣書
昨天上午11點,夏海波準時出現在金榜公園,身旁站著“親友團”——22歲的妻子、2歲的兒子、59歲的母親。
賣書的時間和地點,是夏海波和導報記者約好的。7年前,也是在金榜公園,他舉著用英語寫的牌子“beg life”(乞討生活)。
天色有點陰,人不多,前十分鐘里,夏海波的書攤前來來往往一雙雙行色匆忙的腳,無人駐足。 12分鐘 路人看幾眼就走了
第12分鐘,終于來了第一名觀眾,但只站了5秒鐘,沒有買書。
書攤的真正攤主是母親賀臘英。四沓書壓著一張大字報,以一個母親的名義,請路人購買兒子的書。
第14分鐘,過來第二名觀眾。賀臘英用不大不小的聲音介紹:這是我兒子的書。對方也沒買,轉頭走了。
一旁,夏海波拄著雙拐。“我已經失去賣書的能力。”他說,他無法彎腰,只能一直站著。 16分鐘 阿姨說:做個好事
第16分鐘,一下子圍過來10個人,但大家只是好奇。人群里,一個白發阿姨掏出20元,買下一本書。“20元錢不多,做個好事,我沒有看,也可以給我的孫子看,給別人看。”阿姨姓許,今年80歲。
很快,10個人散去。“夏海波,你以前乞討的時候會大聲叫喚,現在賣書怎么沒有吆喝了?”導報記者問。
夏海波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想了想說:“我在家里待了三年,現在重新上街,好像忘了怎么營銷自己了。”
50分鐘 終于扯開嗓子叫賣
“賣書賣書,自己寫的書,過來看看,不買不要緊。”夏海波終于叫出一嗓子。一個初中生站在2米遠的地方,瞇著眼睛看書攤。“我吆喝的話,會好一點。”夏海波說完,繼續吆喝。
將近一個小時過去了,他賣出了6本書。
一個鐵路部門的男子拿起書翻閱,把簡介認真看完,決定購買。“這里面有他奮斗的經歷,有人生的艱辛,他是自食其力,值得一買,20元也算助人為樂。”
3個女子因為同情而買。“先買回去看看,如果是真實的,改天再來幫助他。”林小姐說。
還有一個問路者給了10元。
70分鐘 母看兒的書掉眼淚
人漸漸少了,夏海波的母親賀臘英拉住導報記者,坐在路沿石上聊天。
這個來自湖北武漢的農婦,上過小學二年級,看了書的前9頁內容,每看一頁,都要花很長時間。“不敢看,看著看著就哭了。”她說,當初夏海波是瞞著她出去乞討的。
等到賀臘英能平靜地看待兒子乞討,一只眼睛得了白內障,閱讀更困難,只能偶爾從別人嘴里得知書的點滴內容。
中午12:30,一家人還沒吃飯。
夏海波的2歲兒子拿起書,咿咿呀呀叫賣:“賣書賣書!”賀臘英收攤,他不肯,又哭又鬧。“以后我會告訴他爸爸當過乞丐,這又不能回避,總不能騙他,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夏海波說。導報記者 呂寒偉/文 陳巧思/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