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思親 黃智敏/文 葉允平/制圖)道路治水、通道防護、城中村防水……一系列全面推進的治澇措施雖然囊括多個層面,但究竟能否解決內澇頑疾,防止大水再度復發,仍然需要考驗。 不過,廈門有望于今年出臺新的防洪排澇標準,導報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和市政部門獲悉,目前,由規劃局制定的新版防澇規劃和方案已經完成,目前正報市政府審批。 新的規劃除全面提高了全市防洪排澇標準外,還對城市防洪排澇系統設施和工作提出更高指標,并制定了詳細實施細則。同時,廈門也在逐步借鑒國外城市的先進治澇經驗。 尷尬現狀治澇只重“點”未成體系 仔細觀察去年開始的一系列治澇措施,不難發現,不管是道路積水還是地下通道,都屬于澇情發生后的應急手段,由于臺風季尚未到來,其效果如何仍然“成謎”。“目前只能根據排查情況,進行點上的應急整治,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執行。”市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包括湖濱南路墊高工程在內,這種修補性的治澇方式存在很大變數,雖然能在一定程度減少積水,但卻絕對不可能徹底解決內澇。 這位負責人說,一方面,地下排洪溝在當初建設時標準就偏低,且工藝較為落后,而在近些年的城市擴張中,排洪溝已慢慢發生“病變”,除了淤積嚴重外,還變得又繞又破,難以進行大翻新。另一方面,城市水泥路面的增多和天然蓄水池等“海綿體”的減少也成為難以逆轉的“硬傷”,種種因素都導致目前的一系列治澇措施仍然“治標不治本”。 “目前廈門城區的防洪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很難應付一次又一次的暴雨考驗。”該負責人說,要取得更大成效,必須有更高更統一的標準,進行一次系統的全方位內澇“手術”。 更加智能建內澇聯動預警系統 今年廈門兩會上,九三學社廈門市委提交的提案《關于建立廈門市城市內澇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議》備受關注。 提案指出,在對全市易澇點進行普查的基礎上,建立城市內澇自動監測網,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成預報精細、傳遞高速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力爭預警信息覆蓋面達到100%。 導報記者了解到,在東京和青島,這樣的預警系統已經十分完善,在暴雨來臨時可全城聯動,迅速響應。這一舉措也有望在廈門實施,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商議,打造一個降雨和道路交通聯動的智能預警系統,以提高暴雨來臨時,全市交通的疏散能力,而提案中建議的自動智能監測網,也有望于今后逐步建立。 更高標準新防洪排澇規劃正報批 一個好消息是,從今年開始,新的防洪排澇標準有望出臺。導報記者昨日從規劃和市政部門獲悉,去年幾次暴雨過后,市規劃局就開始編制更高標準的防洪排澇標準。 目前,這個全新的規劃已經完成詳細的方案編制,正在報批中,有望于今年正式出臺。市政部門相關人士昨日透露,新的規劃將目前廈門20年一遇的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并且進行超前規劃,以對60年、70年甚至更強雨量預留空間。同時,新的標準針對排洪溝、雨水管、地下通道、學區道路、地下車庫等方方面面,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標準和執行細則。 不過,由于方案還未正式通過,具體的細節目前還不方便公布,但導報記者從市規劃局了解到,去年,在新的防洪排澇方案還未制定時,出于應急考慮,規劃局已率先試行了一份建設項目排水防澇能力規劃指引,從中或可窺得新規劃一斑。 根據指引,雨水管道建設要采取國家標準上限,新城區防澇設施在建設時必須采用高標準,而舊城區雖已定型,但雨水管也要逐步改造,而重大地下項目則要采用50年一遇或以上標準。 同時,對于地下車庫、下沉廣場等項目,入口處室外場地平面要高于周邊道路20厘米以上,車庫入口則要高30—50厘米以上。對于地下通道等,周邊需設截留管溝,內部排水系統標準不低于20年一遇,通道兩側擋水墻和入口坡頂應高于外路面50厘米以上。而在今后的城市開發中,還必須增設蓄水系統,新建道路可滲水地面比率不低于40%。 柏林“蓄水池” 提起“治水”,德國的先進經驗早已為世人稱道,市政部門相關專家介紹,以柏林為例,新建的小區樓頂必須鋪設草坪,而老舊小區里則采用自制過濾和收集雨水裝置,除了防澇外,還能用于洗衣、沖廁、澆水等。 而在廈門,這一做法最為實際,也相對比較容易實現。導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在醞釀這一想法,有望于今后慢慢實施。 城市海綿體新規劃借鑒美國城市滲水系統 在美國,同樣有不錯的治澇經驗。國際著名水文氣象專家林炳章介紹,美國一些城市十分注重“軟化”,在丹佛,一些小區內的閑置地塊,就用吸水材料建設作為海綿體,平時是市民休閑公園,暴雨的時候就可蓄水。 而這一理念,已經在廈門新的建設項目排水防澇能力規劃指引中得以體現,其明確指出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設施,并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把廈門打造為“海綿城市”。 東京“蜘蛛網”島內外排洪溝將建信息檔案 擁有超強排澇能力的東京,也有許多為人稱道的治水“妙招”。導報記者了解到,東京地下管道分流系統十分發達,并有專門的下水道局負責城市排水建設,同時,每條管道數據在網上都清晰可查,包括位置、深度、尺寸等,并建立起管理和維護常態機制。 而這一嚴密的地下排洪溝“蜘蛛網”管理機制,也將在廈門逐步實現。導報記者昨日從市政部門獲悉,在清淤過程中,市政人員已大致摸清島內外主要排洪溝的情況、走向、斷面等詳細信息,并一一記錄,接下來,市政部門將借此建立一個完整的排洪溝信息檔案,以和東京一般,通過這個系統建立排洪溝常態化管理和維護機制。 |
相關閱讀:
- [ 05-13]寧可少建高樓也要不淹不澇
- [ 05-13]馬路變成“汽車澡堂”的雙重追問
- [ 05-12]深圳暴雨致澇調查:大量建成管網無法正常使用
- [ 05-07]官方:督促煤礦等企業加強水害隱患排查和防洪
- [ 04-22]國務院批復黃河防御洪水方案 修訂流域防洪等安排
- [ 04-01]汪洋:做好防汛抗旱 確保大江大河和重點水庫安全
- [ 03-29]汛期將近 福建沿線鐵路排查防洪隱患
- [ 02-27]春運剛過汛期又至 防洪點看守工續啟一年新堅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