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便民服務綜合體”:讓社工和社區“談戀愛”
廈港街道老人服務中心將全面“升級”為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本報記者 王協云攝)
小學社區居民參加“舞動心靈”活動。
專職社工陪伴特殊家庭過節。
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大背景下,廈門的社會組織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思明區通過提升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落實社會組織專項發展資金、擴大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等措施,調動社會組織發揮社會化、專業化的優勢參與共同締造,為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區減負放權提供有力保障。
思明區將在服務基礎好、品牌特點突出的試點社區、重點社區,圍繞社區分類發展目標及深化減負放權工作要求,探索購買特色社會組織專項服務項目。目前,思明區初步挑選了10個社區。
“頭腦風暴” 請智囊團為社工答疑解惑
思明區社會治理與服務創新工作坊為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舉行了一場關于港粵社會工作模式介紹的講座。兩個小時里,主講人、中山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羅觀翠教授只用了半個小時介紹經驗,其余的時間留給現場聽眾,為他們答疑解惑。
“社區工作者持社工證上崗和邀請第三方機構入駐社區開展工作,兩者同時在社區工作,如果出現扯皮拆臺的現象,應該如何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很多小區業委會運行不理想,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來自基層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拋出的問題,反映了社區工作中面臨的現實問題與困惑,羅觀翠教授一一解答。
在隨后工作坊召開的現場座談會上,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的專家、學者也用他們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分享他們對社會治理與服務創新的理解。
自治小組 把解決問題的決定權交還居民
專業性是思明區社會組織的一大特點。藍天救援隊、擔當者行動、同心慈善會、沁心泉、城市義工……這一個個名字的背后,展示的是思明區社會組織的蓬勃活力,他們以其社會化、專業化的優勢,成為參與共同締造的一支重要力量。
思明區還鼓勵居民基于共同利益自發組建功能型“自治小組”,如解決亂停車問題的“愛車自治小組”、防止噪音擾民的“廣場活動自律小組”等,把解決問題的決定權交還給居民,由居民自行協商處理好涉及自身利益的事,營造自治共管的良好氛圍。
集美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楊貴華建議,社會組織很多是草根性組織,在社會治理中要大力培養,特別是公共參與類、權益維護類的組織,包括業主委員會,這類組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能更好地發動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