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郭航
廈門晚報訊(記者 朱俊博)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有很多孩子早早就收到了來自父母和長輩的各種禮物。有很多家長,正費盡心機想著為孩子準備什么樣的活動,讓他們過個快樂的節日。
我們也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特殊禮物”。這份“禮物”或許有些沉重,它不能給孩子們帶來歡聲笑語,它甚至可能讓很多父母感到憤怒。可是,這份“禮物”能讓更多家長清醒,讓他們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希望父母們懂得如何真正的愛孩子、保護孩子。
【A 手機惹的是是非非】
智能手機送孩子 這個禮物或成禍害
警方提醒,家長不要給太小的孩子配高檔手機
手機、QQ,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時代,孩子們也被“圈”了進來,中學生用高檔手機的不少,甚至很多小學生也隨身帶著手機。也許,這個六一兒童節,就會有父母把手機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有的父母認為,讓孩子帶上手機,才能隨時了解他們在哪里、做什么,自己也比較放心。不過,他們或許想不到,孩子手中的手機,也可能產生“負作用”。
本報梳理了近年來幾起與手機和孩子有關的案件,給家長們提個醒。
【案例1】
手機成“約架”工具,不認識“同伙”鬧烏龍
通過手機“呼朋喚友”,成了孩子們習慣的事。幾年前,一所學校初三年級的幾名學生,就用手機干了一件“大事”:報復學長。
原來,他們在初二年時曾遭到初三學生的欺負,當這些“學長”畢業離校后,他們覺得報復的機會來了。于是,他們準備了棍棒和刀具,通過手機找個借口把幾名“學長”騙了出來。混戰中,有人誤把其中一名學弟的手砍傷了。
事后警方調查時,受傷的“學弟”說,他們都是通過手機相互約來“打架”的,其中有的人相互不認識,可能是其他人把他誤認為“學長”砍了。
■警示
通訊工具,擴大了“交際群”。此類案件中,手機成為學生群體與外界聯系的工具,而聯系的對象除外校同齡人,還有社會閑雜人員。“只要打幾個電話,打架的和湊熱鬧的都來了。”民警說,以前沒有這么多學生擁有手機,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號召力”。
【案例2】
“QQ敲詐群”向學生收“保護費”,不從就打
手機除了可以打電話,還能上網,QQ群也是學生聯系的“平臺”。兩年前,警方打掉了一個專門敲詐勒索學生的團伙,就是以QQ群為“基地”。
這個團伙以廖某為首,他是個輟學生,糾集了幾個“學弟”,專門在QQ群里討論如何敲詐學生。他們自稱“社團”,見到獨行的學生就攔住要“會費”。如果學生交了錢,廖某等人還要他加入QQ群。
他們敲詐的金額很大,少的200元多的500元。有16名初一初二的學生被迫加入QQ群,交的“保護費”有4000多元。凡是不從的學生,就會受到他們的毆打,其中有一名初一學生被廖某等人打斷了鼻梁骨。
而在這個“QQ敲詐群”之前,也有一個自稱“狼族”的團伙,從發布指令、收保護費都是在QQ群里完成,并毆打威脅在校學生加入“狼族”團伙。
“狼族”的目標是手上拿著高檔手機的學生。他們專門守在校門口,看中哪個學生手上的手機,就“堵”住,搶走手機和學生身上的財物。被清錢的學生反抗,輕則被打耳光,嚴重的會被他們打得鼻青臉腫。這個團伙成員有時還會持刀具或棍棒,恐嚇威脅中學生入伙,并收“保護費”。
在受害學生家長報警一個月后,這個團伙被警方一網打盡。
■警示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拿著高檔手機獨自走在路上,要考慮到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一名關注校園安全的人士說,不少孩子喜歡加入QQ群,和外界的聯系更多了,但是在判斷是非方面尚有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對于不法分子來說,手機和QQ群是控制成員的手段,如果沒有手機的學生,比較不容易受到控制。
【小調查】
小學生半數有手機
其中不乏高檔智能機
根據市“打黑辦”對初一學生群體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持有手機的人數為26%,2012年這一數據上升為85%。雖然教育部門未進行過相應的統計,但據老師們反映,近年來學生持有手機的比例上升很快,其中小學生中就有半數是“手機族”。
學生手中的手機,越來越高檔,大部分是智能機,其中像蘋果5S這樣的“土豪”并不鮮見。“學生用手機,打電話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用來玩游戲、聊天。”一名中學老師說,有了QQ、微信、微博,現在學生的交友圈早已突破校內校外的界線,也不再限于同齡人。
讓老師們擔憂的是,未成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還很弱,加上青春期叛逆等,容易受到網上信息和網友言論的影響,也有部分學生會被別有用心的網友利用。
警方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提供高檔手機,如果確有必要,也應盡量使用普通手機并妥善保管,教會孩子懂得“財不外露”。“打黑辦”工作人員提醒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要多加重視,在方便孩子聯系的同時也要保護孩子不受侵害。
【B 保護女生我來教你】
熟人,也可能是
害人的“大色狼”
教孩子防范關鍵詞是“讓你不舒服”
家有女兒,大多數父母最擔心的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如何保護她不受侵害。不過,畢竟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女兒身邊,因此,教會孩子自我保護,防患于未然更重要。
翔安區最近啟動的“抵御侵害,守護花季”普法系列活動,就是專門為女生準備的。
記者 戴舒靜
哪些地方不能看不能摸,老師家長先說清
在已發生的女童被性侵案件中,長時間摟抱、撫摸手臂、腿、脖子和胸口等情況普遍存在。因此,首先要教會孩子什么地方不能讓人摸、不能讓人看到。
不過,雖然強調“隱私部位不能讓人看讓人摸”,但父母還要說清楚并非“所有人都不能看不能摸”。比如,醫生體檢或治療時,在家長陪同下可以進行必要的檢查。
“讓你不舒服”,是最容易讓孩子記住的。也就是說,父母和老師在教孩子預防侵害時,關鍵詞是“不必要”和“讓你不舒服”。
很多父母都知道直接觸碰身體屬于性侵害,其實應該認識到,給孩子看裸露身體的圖片、影像視頻,同樣也屬于性侵害。
陌生人要提防,熟人朋友的行為也要辨別
“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成了父母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經典語錄。不過,在不少案例中,施害方并非陌生人,有的甚至還是朋友或親人。比如頻頻被媒體曝光的涉及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有發生在校園內的。
以往的教育,會教孩子們反抗侵害,但更實際的教育方法,應該是告訴孩子“生命安全最重要,任何情況下保護生命是第一位”。而為了保證安全,在必要的時候,要教會孩子“撒謊”。
孩子受到侵害,必須告訴她“不是你的錯”
萬一孩子遭遇性侵害,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要第一時間告訴孩子,她沒有錯,她不是壞孩子,避免她們產生“爸爸媽媽老師不再喜歡我了”這種錯誤的想法。
此外,父母和老師在了解案情后,要嚴格保護孩子的隱私,避免更多的知道,同時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心理開導。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你仍然像以前一樣可愛,和別的小朋友一樣,我們還是一樣愛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