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王慶榮。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淑君 通訊員 莊瓊華 施霞)穿著圓領白底的T恤、淺灰色的休閑褲,說著帶著漳浦鄉音的閩南話,敦厚的王慶榮總讓人忘記了他是一個事業有成的青年企業家。和其他企業家一樣,王慶榮很忙,忙到沒時間抽煙、打牌,但他有一個特別時尚的放松方式,那就是做慈善。他在簽名中寫道:“慈善是時尚的最高境界。”
[經歷]
農村娃創業成功 回報社會幫助人
40歲的王慶榮出生于漳浦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母務農。對于放牛喂豬、撿柴割草、下地干活,王慶榮很熟悉。1996年,王慶榮從廈大學成歸來,在廈門開辦了一家主營石材進出口業務的公司,經營得不錯。他說:“現在不愁吃穿了,我們就應該想著如何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
為老家修橋鋪路、捐資助學、扶危濟困,他一樣沒落下。他在漳浦縣達志中學設立了獎學金,每學期資助20名學生,僅此一項,每年需6萬元。經歷過農村困苦生活的他,更懂得疼惜孤寡老人和因病致貧的家庭,他向漳浦縣慈善總會捐資50萬元,用于救助病、困、危難家庭。去年底,在他牽頭推動下,漳浦商會成立紅十字專項基金,首期捐資30萬元。鑒于對家鄉的貢獻,他被選為漳浦縣政協常務委員、廈門市漳浦商會常務副會長。
對于廈門,這個給了他成功的城市,他當然也給予愛心回報。捐資幫助失學兒童、為邊遠貧困地區捐建希望小學,即便是南普陀寺發起的捐款活動,他都積極參與,生怕漏過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
[理念]
慈善不是捐錢了事 而是幫人自強自立
2004年,一次慈善募捐活動中,他認識了廈門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李明珠。他對紅十字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使他的慈善行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通過廈門市紅十字會的牽線搭橋,他開始了更加理性的定向幫扶。
“說起來不好意思,我給他打電話,十個中有八個是要錢的。”廈門市紅十字會賑濟部部長楊碧英告訴記者,因為流程審批的關系,紅十字會款項下撥需要時間,但是一些貧困家庭往往需要救急的救命錢。每當這時,楊碧英就會給王慶榮打電話:“幾次晨報報道貧困重病家庭,第二天去送救助金的,都是他。”楊碧英說,一次做好事不難,難得的是那么多年一直堅持做好事。
跟簡單地捐錢不同,王慶榮做慈善,事必躬親。2007年,廈門市紅十字會與集美學校開展手拉手愛心助學活動,之后的每一年夏季,王慶榮不但全額提供助學金,而且親自來到活動現場。他說:“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理解他們的處境,跟他們拉拉手、聊聊天,說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比給他們資助更重要。”
“我們的社會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而是缺乏引導這些善意流向的良好機制。”王慶榮說,對于弱勢群體,不僅需要給他們提供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撫慰,促使他們自強自立。另外,應該提供一個更加健全的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這才是讓弱勢群體站立起來的根本保證。
[欣慰]
十幾年堅持做好事 兒子也養成好習慣
堅持慈善十幾年,王慶榮帶動了許多身邊的朋友加入慈善隊伍。讓他欣慰的是,兒子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養成了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學校里有時候會號召學生捐款幫助一些弱勢群體,他會把自己攢的零花錢捐出去。覺得還是不夠的話,他就會找我拿錢。他大多數時候找我拿錢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王慶榮常帶兒子去福利院,為那里的孩子帶去圖書、助學金,讓兒子和那里的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