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特色廟會曲終人散,人潮散去后,海滄市民廣場潔凈如新 東南網6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靖東/文 吳曉平/圖)五天五夜的兩岸嘉年華,五天五夜的美食文化之旅。18日,兩岸特色廟會曲終人散,展位開始撤離;20日,海滄城建集團組織環衛人員對場地進行清掃,臺商義工組織也自發加入。清掃過后的海滄市民廣場,一片寂靜,曾經喧鬧過的地方沒有留下污漬,人潮散去后,場地潔凈如新。 “我們是第一次承接這么大規模的活動,沒想到能吸引到這么多人流,舉辦得如此成功。”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區委書記鄭云峰在向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介紹廟會情況時說。葉克冬則表示,兩岸特色廟會是海峽論壇兩大最具草根性的活動之一,海滄區將廟會辦得如此成功,“為海峽論壇做出重大貢獻”。 的確,回顧這次兩岸特色廟會,海滄帶給大家的,是驚艷和欣喜:臺灣五大城市七大夜市首次集體亮相大陸,正宗的“臺灣味道”讓人驚嘆;臺商義工隊伍進場幫忙,夜市忙而不亂,場面整潔有序,收攤清場后沒有留下任何污漬;有吃有玩,學烘焙,玩游園,觀表演,內容豐富多元;五天時間,手機信號準確測得,進場人數近百萬,商家賺到盆滿缽滿。 但是,海滄并不滿足于此,人潮散去后,他們在學習,在思索“廟會,還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被記住 “明年我們還來” “很驚艷,我是頭天晚上去的,現場簡直是人擠人,到處都排著隊,很多小吃看著嘴饞,卻根本買不到。”海滄市民葉先生正好老家來了人,他把老鄉帶到夜市“嘗鮮”,沒想到現場人山人海,“到9點左右,像大腸包小腸這種比較熱門的小吃,就把當天的食材用完了,老板一直跟我們說對不起”。 雖然沒把心儀已久的臺灣小吃都嘗個遍,但葉先生還是感覺收獲良多:“臺灣人很有禮貌,‘謝謝’、‘對不起’一直掛在嘴上,你向他要個紙巾、袋子,他也會臉上帶笑,雙手捧給你。”雖然擠出了通身大汗,葉先生還是感到“值”! 但他也有遺憾:“如果能把所有小吃都嘗個遍就好了!希望明年廟會還辦在咱海滄,我一定早早就來‘卡位’。” 原來在饒河街夜市賣花淇淋的孫先生,也有著同樣的遺憾。“這次效果很好,就是后來臺風卡了一下。”孫先生說,同來的商家,有賺到上百萬元新臺幣的,大家都非常開心,“如果沒有臺風,我們還能賺更多”。 “我們這些人回去,就是很正面的效應,你看,我們到大陸才五天,就賺到了上百萬新臺幣,臺灣哪有這么大的市場?想都別想!”孫先生說,前來擺攤的很多都是中南部的基層民眾,他們回去一定會宣傳大陸的市場,讓那些沒有到過大陸的人,了解到這里日新月異的變化。 “特別是這次到海滄來,建設得這么好,硬體軟體都不錯。我想,明年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還會來。”孫先生說。 被感動 “哇,臺灣義工也在這里” “來廟會,我很驚訝的是這里的維安水平,到處都看到保潔和執勤人員,還有臺胞義工。”被臺灣《真晨報》外派采訪的劉記者,一到廟會現場,就發現了“新聞點”,“這很贊哩,在臺灣根本看不到”。 而經常往來兩岸的《臺灣導報》記者林獻元,一到廟會現場就和同事一頭扎了進去,買了兩杯芒果汁先喝上了。對他來說,在異鄉能吃到家鄉味,真是莫大的安慰,“哇,現場還有臺胞義工呢”。 “我在臺灣經常去當義工,主要還是在醫院、社區服務,給大家倒杯水,做做導覽。”臺胞義工小楊雖然是第一次到廟會這樣的場合服務,但訓練有素的他,很老到地主動幫忙,接過孩子們手上的小棒、喝空的水杯,把掉在地上的塑料袋撿起來,“到夜市服務是第一次,但能幫上忙,我很開心”。 被期待 “明年的海滄廟會更美好” “這次廟會的成功舉辦,對我們也是一次練兵。”海滄區一位負責人告訴導報記者,第一次搞這么大型的活動,大家心里都沒底,但五天時間扛下來,各部門協調分工,有序聯動,互相配合,所有工作都進行到位,其間雖然遇上臺風搗亂,但大家齊心協力過了這一關。“安保、衛生人員各司其職,現場秩序井然。”這位負責人表示,活動多元、場面大、規格高是這次廟會的亮點,但這些特質對承辦方來說,卻是考驗。 海滄區經受住了考驗,在各方面的緊密配合下,五天時間的廟會熱鬧、有序,有吃、有玩,老百姓吃得開心,商家賺得更開心。 總結今年建立的人脈資源以及各單位緊密配合“辦會”的實戰經驗,這位負責人很有底氣地說:“如果明年廟會還辦在海滄,一定會辦得更好!” 記者手記 海滄“會學習” 從2000年安家海滄到現在,我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海滄新住民。 從原來的孤身一人夜歸,跨過長長的海滄大橋回家,在泥土地里找不到家門;到現在,報社的同事三五成群結伴回家,小區里時不時遇到熟悉的同行,甚至采訪的臺商里面,也常有鄰居。哈,我們都是海滄新住民。 聊起來,我們都有幸福感。 家門口的海滄大道,整潔干凈,早起沿海岸晨跑、飯后灣邊散步,帶著孩子、牽著小狗的鄰居們表情閑散,大家愉快問好;我住的未來海岸社區,有大片綠地、公園、小池,經常看到物業沖洗街道,社區的老人主動穿上黃馬甲充當小區保潔人員,地面一塵不染,小鳥經常飛到我的陽臺。 而海滄最大的缺點:島外,遠離鬧市區,在我看來也成了它最大的優點:下班回家,靜心讀書,從此與五光十色的夜生活絕緣。 這種安逸和舒適,常常讓我身處異鄉,念茲在茲。尤其在臺北的駐點生活。雖然也喜歡那里高速而簡便的捷運,樓下徹夜燈火的7-11,過一條馬路誠品書店濃濃的文藝氛圍,對面孫中山紀念館一年一度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以及走出樓道就可以看到的臺北101……可比起這些,更讓我掛心的是,媽媽關節炎是不是又犯了?兒子掉落的乳牙長出否? 臺北是工作,海滄是生活。 于是,身處海滄,我又常常幻想:如果饒河街夜市就在海滄大道,如果誠品書店就在小區門口,如果7-11就在我家樓下,如果好吃的鐵路便當可以在海滄買到,如果金馬獎也辦到海滄……總以為是自己太貪心。 沒想到,2014年4月,我結束駐點生活回到海滄,發現了滿街的“UBIKE”。在臺北,它叫“微笑單車”,打頭的“U”像上揚的嘴角,它是臺北市走向綠色都市計劃的一部分,也讓臺北的國際化特色更加鮮明;在海滄,它叫“愛心單車”,從這輛車身上,我看到了海滄的學習能力,和它打造“兩岸新家園”的細心與決心。 是的,在我看來,“兩岸新家園”不是一句口號,它的精神內涵在于,更文明的生活,更平和的心態,更和諧的氣氛,以及更貼心的細節! 雖然,要實現這些目標,不是簡單的一兩次社會教育可以搞定。但在海滄,大量臺胞義工人員深入到基層活動,臺商協會給政府建言獻策,連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曾欽照也當起了“婆婆媽媽”的業主委員會主任,他們從過去的“臺商小圈子”中走出來,參與到基層建設、社區維護中,所以,“臺味”也就在海滄一點點滲透。 現在,我完全相信,未來有一天,我能在海滄這片嶄新的土地上,看到更多的“臺北進行時”,看到更多兩岸人樂活的身影。 |
相關閱讀:
- [ 06-15]兩岸特色廟會昨日開市 臺灣七大夜市美食一站吃齊
- [ 06-14]兩岸特色廟會開市首日涌進12萬人 海滄變吃貨天堂
- [ 06-12]37噸臺灣美食特產順利登鷺 將在兩岸特色廟會亮相
- [ 06-10]兩岸特色廟會13日海滄開市 游客可邊吃邊看邊玩
- [ 06-07]重視兩岸特色廟會安保 海滄開展反恐處突應急處置演練
- [ 05-30]海峽論壇6月14日舉辦 臺灣“七大夜市”來廈門擺攤
- [ 05-30]兩岸特色廟會下個月開市 臺灣七大著名夜市亮相海滄
- [ 05-30]海峽論壇6月14至20日舉行 新增舉辦“兩岸民生交流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