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臺北經驗——垃圾不落地,這是一位市民的呼吁。 這也是南普陀寺最近不斷向市民、游客的真誠呼吁。將建成無垃圾桶佛教寺院的南普陀寺,正在逐步取消垃圾桶,導報記者昨日調查時注意到,在寺院內,這一做法初顯成效,不少市民游客自覺“帶走垃圾”。 與一些市民在街頭亂扔垃圾、亂扔煙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導報記者昨日走訪中注意到,“帶走垃圾”后留下的文明背影,在廈門街頭越來越常見。 樣本調查 “手拎垃圾”游南普陀 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廈門南普陀寺宣布,將逐步取消現有的128個垃圾桶,并努力建成國內首個無垃圾桶的佛教寺院。 這一日均達兩萬多名游客的寺院,每天產生的垃圾很多,日常需要80多個保潔員負責清潔。用可降解的環保垃圾袋取代垃圾桶,市民和游客能自覺地將垃圾帶在身邊嗎? 其實早在去年9月份,南普陀寺就已經在大雄寶殿內取消了垃圾桶。昨日,南普陀寺知客悟云法師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原來每逢黃金周旅游高峰時,南普陀寺內都要留下大量的垃圾,出于還寺廟一份清靜,當時做出取消殿內所有垃圾桶的決定,“比較欣慰的是,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前,取消垃圾桶后,殿內變得更干凈了。” 而從6月5日開始,南普陀寺打造首個無垃圾桶道場正式啟動。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的宣傳和口頭勸導,下月將開始發放可降解垃圾袋,而9月5日后將取消大殿內外所有垃圾桶。 昨日上午,導報記者在南普陀寺逛了一圈,發現寺院以及大殿內外的衛生環境整體上較為潔凈,一些市民、游客,也漸漸習慣“帶著垃圾”邊走邊看。 寺院入口的小道兩邊,依然擺放著垃圾桶,但游客或香客基本能做到將手中的煙頭、空瓶或廢紙自覺扔到最近的垃圾桶里。南普陀寺實業社的工作人員介紹,由于殿內早已取消垃圾桶,致使殿內垃圾在明顯減少的同時,也增加了殿外的垃圾量,為此縮短了殿外垃圾處理和運轉的周期,讓清潔工人隨時、及時運轉處理。 據悉,接下去,義工和導游的解說中也將融入“垃圾不落地”的宣傳,以此提醒市民、游客做到自覺自律,力爭不僅建成國內首個無垃圾桶的佛教寺院,也是最干凈的佛教寺院。街頭走訪他們帶走了垃圾 留下了文明 街頭亂扔垃圾現象時有發生,而相比這些“不文明”,導報記者昨日走訪中,也記錄下一些市民“垃圾不落地”的文明背影。 時間:上午9時15分 地點:蓮岳路 事件:媽媽教育兒子不亂丟垃圾 昨日上午9時15分左右,在蓮岳路松柏公交車站附近,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的兒子站在路邊。兒子手上拿著一瓶酸奶在喝。 不一會兒,小家伙喝完了酸奶,隨手把酸奶瓶丟在了地上。這時候,年輕媽媽立即擺出一副嚴肅的樣子,對著她兒子說:“你怎么可以把瓶子隨便丟在地上?”“快,撿起來,丟到垃圾桶去,這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年輕媽媽不停地督促自己的孩子,要把垃圾撿起來。 看見媽媽嚴肅的樣子,兒子彎下腰撿起了酸奶瓶,走到不遠處的垃圾桶邊上,丟了進去。此時,年輕媽媽臉上露出了微笑。 時間:上午10時35分 地點:市行政服務中心 事件:前人丟垃圾后人撿垃圾 上午的市行政服務中心不停有人進進出出。一名女子急匆匆地趕進大廳,被熱得滿頭大汗的她掏出了一張紙巾,擦了擦額頭,站著等電梯。 就在她剛擦完汗的時候,電梯來了,女子隨手把紙巾丟在了電梯外,走了進去。 剛好,走在她身后的一名女孩看見了,正準備進電梯的她,彎下腰,撿起紙巾丟進了邊上的垃圾桶。 此時,電梯門正好關上。撿紙巾的女孩只好站在電梯門外等著另外一部電梯的到來。 時間:下午2時 地點:瑞景附近的洗車店 事件:車主清理煙頭 在瑞景的一家洗車店,柯先生正在清理愛車。洗車工在一旁擦洗,柯先生也在一旁忙活。 原來,他正在清理滿盒子的煙頭。相比有的人在馬路上隨手就丟掉煙頭,柯先生已經養成一個習慣,在車內備一個舊茶罐,不僅用于裝煙灰,煙頭也都塞在里面,隔一段時間就及時清理。 柯先生拒絕了導報記者拍照,他說,最好開車時就不要抽煙。曝光臺垃圾堆滿小區墻外 地點:環島干道江山帝景小區 住在江山帝景的林先生反映,其居住的小區墻外,特別是5號樓墻外堆了大量建筑垃圾。由于沒人清理,也導致了更多的居民或路人向此處投放生活垃圾,使之儼然成為一個臨時的垃圾場。 林先生表示,該堆垃圾已近一個月未有環衛部門來清理,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已經引來眾多蚊蠅并發出陣陣惡臭。他呼吁環衛部門及時前來清理。樹下草叢遍是垃圾 地點:同安蓮福廣場 網友“阿山”發來微信稱,在同安蓮福廣場324國道邊上的矮樹叢里,有一大堆生活垃圾一直都沒人清理。“很多路過的司機或路人將垃圾順手就往里面丟,更有甚者晚上還在這邊小解。”“阿山”表示,凌亂的垃圾與綠化在一起顯得很突兀,且影響了周邊的生活辦公環境。記者手記帶走垃圾也是在“行善 ” 昨日,隨著天氣轉熱,一條與垃圾有關的微信在朋友圈被瘋轉。“入廈,會有很多環衛工人因為中暑入院。他們工資微薄,大多數年紀比較大,請體諒他們,拒絕亂扔垃圾。” 盡管這條微信明確注明“請轉發,不要點贊”,但導報記者轉到朋友圈后,短時間內,超過50位朋友點贊,不少朋友第一時間也跟著轉發。可見,這引起了大家共鳴。 的確如此。我們隨意一扔,環衛工人就要彎一次腰打掃;你不經意間的一次車窗拋物,就可能給環衛工人的打掃多帶來一次驚險。 從這個角度來說,帶走垃圾,不僅留下文明,也是在“行善”。導報記者 溫航 易福進 駱余民/文 常海軍/圖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