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30日訊(本網記者 鄒玒 盧超穎)在海滄,臺灣義工模式如何成功實現本土化?此前,在第六屆海峽論壇·兩岸公益論壇上,海滄區志愿者協會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縣區級代表,推介“臺胞義工行·海滄微志愿”活動項目,參加論壇的資深臺灣義工團隊等嘉賓走進社區,專程就“臺胞義工行·海滄微志愿”等公益活動,進行實地學習和考察。他們表示,“臺胞義工行·海滄微志愿”為今后兩岸公益交流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臺胞義工引領“微志愿” 微,意味著微小、細微以及微笑。廈門長庚醫院的義工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長庚醫院志工隊的隊長施素娥來自臺灣。2009年,她召集了十名臺胞太太,組成了長庚醫院志工隊,經過一番努力,至今隊伍已近200人。 如今,施素娥常常帶臺灣地區的資深義工,為“微志愿”活動出謀劃策,傳授知識。規范的隊伍、專業的培訓以及先進的理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胞和廈門人。 共同締造美麗新家園 傳播全新閱讀理念的“悅讀福袋傳遞愛”、關注“銀發族”、“祖孫三代快樂行”……都是來自臺胞義工們的創意,而公共空間認領、關愛環衛工人等活動也吸引了臺胞們的踴躍參與,有的甚至帶上一家人,邊做義工邊感受文化魅力。 作為臺商投資區,每年都有眾多臺商在海滄工作、生活,成為“新廈門人”。他們希望融入海滄,“微志愿”活動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美麗新家園,兩岸共締造。”廈門市海滄區志愿者協會會長黃曉軍表示,兩岸同胞參與“微志愿”活動的熱情高漲,在這里他們心手相連,并肩前行,成為“兩岸一家親”的最生動寫照。 打造交流合作平臺 每周至少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每月至少一次義工心靈交流,每年至少一次星級義工評定,這賦予了“微志愿”充沛的活力與生命力。來自臺灣的康英美伉儷年屆70,他們每周都在海滄區文化館無償傳授國學;“煙霧女孩”汪瑤在義工的幫助下走出疾病陰霾;而“3·18奇跡寶寶”事件中的愛心大接力,更是讓愛的電波輻射海峽兩岸乃至歐洲…… 4月18日,全國首個兩岸義工交流合作工作室在海滄區正式成立,兩岸志愿服務朝著無縫對接的方向邁進。在志愿服務規范化建設方面,海滄充分借鑒臺灣經驗,出臺了《海滄志愿服務管理試行辦法》。此外,“臺胞義工行·海滄微志愿”還以剛剛獲評“中國政府創新十佳經驗”,成為廈門唯一一個參與角逐國家民政部“十大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的代表。 |
相關閱讀:
- [ 06-14]第二屆兩岸公益論壇走進社區 探訪“海滄微志愿”
- [ 02-17]海滄"微志愿":締造城市記憶
- [ 01-06]海滄小義工自制賀卡送司機 “微志愿”讓愛滿家園
- [ 12-06]海滄“微志愿”義工獲廈門市委全會代表高度肯定
- [ 02-14]小小湯圓暖心扉 海滄“微志愿”義工與殘疾人共度元宵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