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廈門思明城市義工志愿服務網> 媒體聚焦
> 正文
王一青:探究思明城市義工志愿行動制度化常態化的奧秘
(二)項目從哪里來?
1、項目征集。協會建立了科學的項目流程和完善的規章制度,組建策劃組、聯絡組、綜合組等工作小組,形成一套系統化運作模式。每半年面向社區、街道征集"金點子"活動項目,在梳理分類、綜合評估的基礎上,設計活動項目,形成活動計劃,志愿活動內容涉及旅游服務、交通勸導、關愛老人、保護環境、城市管理、關愛自閉癥兒童等,既增強時效性、針對性,又提升市民的參與度。
2、自主申報。針對社區、公共場所、公共部門這三類領域的不同需求,義工根據各自特長、愛好主動申報項目,如義工黃琳娜提出,她就住在中山路,對中山路情況熟悉,建議設立文明旅游服務點,為游客提供文明引導、信息問詢等服務。
3、主動承接。聯手"民生110",承接部分社會服務項目,拓展外延增強民生服務功能,為弱勢群體提供相應幫扶。
4、部門合作。與法院、旅游、環保、交通、教育等部門合作,推動公共部門志愿服務,共同引導公民參與社會事務。與思明區法院合作開展全國首個法庭公益志愿服務項目"法庭義工"。義工為來法院辦事的群眾提供訴訟引導、端茶遞水、幫老扶幼、關愛殘障、文明宣導等人性化服務,讓群眾體會到"司法也有溫度"。2014年4月,中央編譯局調研組到廈調研,對此給予高度評價:"法庭義工是一種社會管治理念的轉變,具有很高的學習性、復制性,值得在全國大力推廣。"
5、品牌示范。在全區10個街道啟動"身邊好鄰居"行動。對幫扶對象發放服務卡,定期開展幫扶工作,并形成工作日志,活動后及時記錄、匯總、分析、評估,推動項目持續發展。凝聚多方治理合力,形成了包括"行政部門、事業單位、企業、新聞單位、民眾"在內的組織與個人聯動的社會參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