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青:探究思明城市義工志愿行動制度化常態化的奧秘
(三)凝聚力從哪里來?
一是培養文化自覺。統一以"感恩生活、愛心思明"為口號,統一義工服裝、旗幟,開通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網站,由義工創作《城市義工之歌》,開設微博、QQ群,增強歸屬感。
二是推動義工自我成長。制定《思明區城市義工培訓發展計劃》,開設義工理念、文化等培訓課程,邀請專業老師進行培訓,不斷提升義工團隊認知。("私人訂制"培訓課程。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專業社工機構為協會"訂制"培訓方案,提供培訓課程。靈活培訓方式。邀請專業導師以授課、分享、體驗式教學等方式開展專業培訓;骨干義工通過"以老帶新"、"幫帶"模式,在實踐中提升新義工技能;定期召開交流會,以會代訓,積極搭建義工相互學習的平臺。實施進階培訓。對新義工開展組織認識、團隊建設等基本知識培訓;針對一至五星級義工的認證標準和要求,分別開展初、中、高級技能課程培訓,幫助義工從知識、技巧、心理等方面全方位進階提升。)定期召開骨干義工分享會,交流心得。
三是傳播義工文化。定期表彰"星級義工"和"優秀義工家庭",由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報道(根據義工服務時間、或突出貢獻、參與相應成長技能課程、幫帶質量三項綜合統計結果,依次評定為一至五星級義工;設置"優秀義工家庭"榮譽項目,積極培育、推動家庭親子義工模式);編制情景劇《城市義工、大愛如歌》,舉辦"最美廈門人、義工故事匯",由義工們深入機關、社區、繁華商業圈傾情演繹、講述義工感人故事;面向全社會征集"我心中的最美義工",并制作成"笑臉墻",在公共場所展示,積極傳播了義工文化。
四是培育義工精神。
我們理解的義工精神就是身邊志愿精神,就是要從志愿服務的行動演化成志愿服務的心,從轟轟烈烈的志愿服務活動成果演化成身邊的具體的、細小的、潤物細無聲的服務。協會兩年來始終立足社區、服務社區,延伸志愿服務領域,才煥發出蓬勃生機。一是依托社區助老、助殘服務點,定點組織開展活動,為轄區居民,尤其是困難老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提供幫扶。二是協會理事、骨干以社區為單位,根據就近就便原則,組成社區義工小組,每個義工都是善的種子,開展"身邊好鄰居"等義工活動。他們還把義工精神帶到日常生活中,無論有沒有穿義工馬甲,只要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都會及時伸出援手。(作者:廈門思明區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