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發電平臺”上有風輪下有水輪。 廈門晚報訊(記者 吳笛 實習生 王謙 圖/舒田)這幾天,椰風寨海灘多了個“鐵家伙”,上有風輪下有水輪,全身“鋼筋鐵骨”吸引了不少游客。這個鐵家伙名叫“海風海浪同步耦合漂浮式海上發電平臺”。說白了,就是在海面上收集海風、海浪、海流的能量進行發電的平臺。按照計劃,今天下午1點左右,這一平臺將正式下水投入實用性工程試驗。該發電平臺由中匯明(廈門)海上發電研究院自主研發,裝機容量為100千瓦。 據介紹,該平臺將在輪船的拖曳下在廈金海域土嶼島北側停放漂浮。隨后,巨大的錨將沉入海底,將這座重達80噸的龐然大物牢牢地固定在海面上。 據該海上發電技術的發明人巫明茂介紹,該平臺長、寬均為12米,高3.5米,由2個風輪、8個水輪和24個集浪浮體構成。其中,風輪收集海風的能量,水輪收集海流的能量,浮體收集海浪的能量,所有能量都耦合匯集到平臺內部,帶動4臺發電機工作。平臺的額定發電功率為100千瓦,最高時可達160千瓦。這一技術一旦規模化應用,發電成本將低于0.3元/度。 目前,這一試驗性平臺產生的電力還不能傳輸到岸上,如果試驗成功,可供給平臺上180盞1000瓦的碘鎢燈照明。巫明茂還說,利用這種方式,每2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只需要3平方公里的海面,平臺自動運行,不需人工操作,不消耗任何燃料,也不產生任何污染物,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利用方式。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的海洋能發電裝置都只是“單一模式”,而同步在較大海域面積上收集海風、海浪、海流的能量用以大規模發電,是中匯明(廈門)海上發電研究院首創。平臺可以選擇性地布放在10米至200米深的海域,收集海浪能的浮體可以向四周延伸100米,擴大吸納海洋波浪的范圍。 【人物側記】 57歲民間發明家 10年只做一件事 光著腳丫、皮膚黝黑,在沙灘上和潛心10年研究的發明在一起,57歲的巫明茂感覺挺自豪。2000年之前,巫明茂是江西贛南師范學院的一名化學老師,后來辭職專心搞科研。巫明茂告訴記者,10年來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做發電平臺的研發。 談及10年來的收入來源,巫明茂坦言,老婆打工支持他搞發明創造,他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各項試驗上。幾年前,他的事跡引起廈門市泉州商會會長蘇福倫的極大關注,這位曾在電力系統工作三十年的資深前輩提供了各種幫助,斥資2000多萬元成立中匯明海上發電研究院和一家電力設備制造企業。 蘇福倫告訴記者,他們前期已經投入了2000多萬元用于研發,準備再籌集后續資金建造一座5萬千瓦級的海上發電場。他表示,20萬千瓦機組的海上發電平臺需要3平方公里的海面,基本上一度電的成本在1毛錢左右,不僅運行成本少,而且還更清潔環保。 |
相關閱讀:
- [ 04-25]用泥土發電 廈門理工學生制作創意環保“照明盆栽”
- [ 02-26]《談判冤家》劇組車輛在廈門占道 發電車“嗡嗡”叫擾民
- [ 01-12]廈門一居民自家屋頂發電 九個月賺萬元
- [ 07-08]天氣高燒自家發電也升溫 廈門已受理13戶個人光伏電站
- [ 06-27]廈門業者醞釀更"接地氣"的光伏應用 陽臺幫你發電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