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七夕傳統民俗豐富有趣,遺憾的是如今已基本失傳
用來供奉七娘媽的胭脂花。 ? 閩南過七夕,要吃獨特的小吃“糖果粿”。(均為資料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 曾嫣艷 實習生 陳婕)在本報資深人文地理編輯盧志明的印象中,“乞巧”是早年閩南地區過七夕最普遍的節俗活動,“但現在幾乎沒有人傳承了”。 盧志明說,現在的七夕,人們早已忘記了這些傳統習俗,幾乎都沒有人傳承。原先隨處可見的胭脂花、漳州粉只存在于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前些日子,他聽說文化宮后面還種有一些胭脂花,迫不及待地趕去拍照,希望留住童年的回憶。 誰是“七娘媽”? 盧志明說,傳說中王母娘娘的第七女手藝無雙,每年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織女和牛郎重逢,心情格外舒暢,如果此時向織女祈求“智巧”,織女一定會毫無保留地將手藝傳授。于是,古代少女發展出“乞巧“習俗,七夕又稱為“乞巧節”。近代,民間女子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制作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古城西路一帶殘留一小段廈門古城墻,打小就在墻頂巷生活的盧志明,記憶中童年的七夕很熱鬧。墻頂巷的地勢較高,放眼望去有許多大厝屋頂,每年七月初七,閩南人都會供奉“七娘媽”?!捌吣飲尅庇械闹竿跄改锬锏牡谄吲椗?,也有的指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們,為了不使織女受到其他仙女冷落,閩南人在這一天準備的供品都取“七”數,七個仙女人人有份。 何為胭脂花? “胭脂花幾乎都在七月初七開,花期只有半個月,是一種紫色小花,門前屋后隨處可見。老人們都采摘胭脂花供奉七娘媽,供上閩南特有的‘漳州粉’,目的是為了讓七娘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見牛郎?!北R志明說,這一天其實最高興的是孩子,清早跟著大人摘胭脂花,花芯抽出來往小嘴里一塞,就能嘗到花蜜,祭拜完還能搶供品“糖果粿”——一種糯米做的軟粿,一元硬幣大小,外形像壓扁了的湯圓,放在竹葉上蒸熟,冷卻后中間會凹陷,像笑起來的酒窩,寓意牛郎和織女會面時笑容滿面,甜甜蜜蜜,但也有人說是給織女裝離別眼淚的。 “天不亮就可以看到大厝人家祭拜七娘媽,然后看著她們將供品中的漳州粉(諧音‘碰粉’)、胭脂花一半扔到屋頂上,一半留下自用,據稱這樣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他說,老一輩還會哄騙孩子,傍晚站在葡萄架下可以看見織女,于是真有天真的孩童在葡萄架下等著。 |
相關閱讀:
- [ 08-03]漳州夫妻七夕出書 紀念結婚20周年
- [ 08-03]廈門七夕登記結婚人數僅14對 或與閩南習俗有關
- [ 08-03]今年七夕各類定制禮品流行 不少花店玫瑰降價(圖)
- [ 08-03]七夕夜三坊七巷依舊很“熱” 雨水也澆不滅情侶熱情
- [ 08-03]七夕凌晨情侶跳下大橋 男子游回岸邊呼救女子失蹤
- [ 08-03]天公不作美 福州雷雨鬧“七夕”讓不少情侶措手不及
- [ 08-02]七夕傳統習俗再現三坊七巷 漢服美女齊“乞巧”
- [ 08-02]情趣商品熱度勝過鮮花 今年七夕情人不“傳統”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