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想了解一下廈門在“治庸”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一些阻力? 陳秋雄:“治庸”中首先是干部思想受到一種震動。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不知道為什么叫“治庸”,“治庸”打擊面大不大?有這個擔心,干部對這個問題的認同還是有一個過程的。但是我們抓住典型的案例來開展教育。這些典型的案例出來了之后,大家確實感到不整治這些問題,對工作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大家從這個事例中也得到了思想上的認同。一方面是“治庸”,一方面是對優秀干部的使用,評優評先上也給予鼓勵,這個導向起來了,堅持“兩手一起抓”,大家慢慢地理解并接受。所以這個工作開展起來目前很順利。雖然是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專項行動,但是也有一個常態化的問題,就是解決干部工作中的思想作風狀態問題。許多干部歸根到底是存在對人民不負責的思想狀態,只對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這個問題一定要加以解決和根治,才能夠在整個干部精神上加以改變,所以這個(治庸)是必須的。 主持人:謝謝部長給我們解讀“治庸”。中央提出要“開門搞活動”,廈門在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期盼方面,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積極的實踐? 陳秋雄:“開門搞活動”是廈門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的寶貴經驗,第二批的特點就是在群眾家門口搞活動,更應該把“門”打開,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怎么樣能夠做到這點?我們主要抓住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組織廣大干部“走村入戶”和“走街入戶”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抓得很廣泛,也很扎實。基本上來說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在各區工作的干部全體都參加了“走村入戶”和“走街入戶”,這樣從區級領導到鎮、街的干部將近兩萬多人,這兩萬多人每個人都利用周末的時間或者夜晚的時間或者工作的時間到轄區里的居民和村民的家里去跟大家拉家常,征求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改進意見和批評意見。這樣的“走村入戶”、“走街入戶”對我們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非常有好處。一個是在聽取意見上的面很廣,第二個能聽到群眾的真話,這些真話就彌補了原來僅僅是在開座談會的有限范圍來聽取意見的不足。家家戶戶談到干部走到我們家里來,這樣群眾才會愿意參與進來。這樣大家就可以明白群眾期望的問題是什么,在查擺“四風”問題上、工作問題上找得實和準,在整改問題上就有的放矢,貼近群眾需要。廈門“走村入戶”的面很廣。廈門的農戶大概有11萬多戶,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走訪了98000多戶,走訪面達到了88%。社區我們走得更多了,廈門社區居民將近41萬戶。目前已經走訪了37萬多戶。走訪面也達到了74%。這樣一個廣泛的走訪面真正的把群眾路線貫徹起來。剛才講的意見問題的收集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兩萬多名干部都用實際的行動走到群眾家里和身邊,這本身就是作風的改變。這就是我們教育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很成功的一個過程。所以“走村入戶”、“走街入戶”親近了群眾,聽到了好的意見,讓許多群眾感到干部的作風大大改進了,群眾和干部的溝通很順暢,收集了大量的具體的意見。 主持人:群眾具體都有些什么意見,是怎樣具體解決的,能不能跟我們介紹一下? 陳秋雄:在第一批的“走村入戶”中,我們先走一些生活困難戶,還有一些是信訪戶和一些拆遷戶。這是我們工作中遇到難題的集中點,通過走訪這些“戶”,把收集意見和推動工作結合起來,難題就一起解決了。通過這樣的深入走訪解決了很多的問題,所以最近以來廈門信訪量大量的減少了。因為上訪變成了下訪,有什么問題直接提。我們建立“走訪日志”,把提上來的問題記錄起來,建立臺賬,一個一個問題加以落實。推動這樣的走訪深入解決問題,對干部作風上有了整改,更多是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得到了充分的解決。許多民生的問題、干部紀律的問題、服務的問題等等都得到了解決。收集之后就立即整改,幾天內能解決就加以解決,不能解決也要承諾解決的期限。這就給群眾很好的回應。通過這樣的群眾走訪,建立了群眾參與的信心,群眾感覺這是真搞,不是機關關起門來自己學習,而是立足于解決問題、直面問題,讓群眾對政府的信賴感更強,收到更好的效果。 主持人:我們在平常的工作中經常提到解決好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方面的問題。這方面,廈門有哪些好的做法? 陳秋雄: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是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廈門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主要是結合開展黨員干部進社區報到、服務群眾的活動。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服務這是很好的組織形式,但是要防止走向形式主義,形成扎堆下去,無序的狀態,所以這個方面就非常需要我們創新工作方式。我們創新的工作方式就是克服簡單的形式上到社區報到,這樣造成有的社區來的人很多,有的社區來的人很少,而且有的來了不知道做什么(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采取“資源配置”來解決。實際上群眾需要的服務,不同的社區、農村,不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應該要針對這種需求來提供我們的服務。這種服務就是把我們的市直機關和區直機關根據需求加以配置。這樣的服務才會有效果,才會受群眾歡迎。我們創設網絡化的配置,就是把社會上的需求和我們能夠提供服務這兩者之間用市委組織部開設的服務信息平臺公布出來。這個信息平臺就可以把群眾和社區的需求申報上來,機關和黨員進行認領,完成配置,這也是市場化的手段。這樣的服務可以達到群眾點單、社區下單、黨員接單。我們機關黨員提供的服務,每一件都是有效果的。比如有的社區進行環境的設計,這就是要專業的(設計人員),而我們機關就有這種資源。他們有這種需求,我們通過機關派出干部下去解決這個問題。類似于這樣的活動,我們為群眾解決實際需要達到了7500多件,每一件都是實實在在的實事。通過這樣的服務讓我們機關干部能夠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到社區去搞活動,這樣又不影響他們的工作,我能辦的事我就去,我們機關有不同才干、專業的人可以配置到任何一個區域,任何一個農村去,達到最優化的配置。因為簡單的到轄區去服務報到,原來就是局限于自己的機關所在地,這樣就形成了扎堆,分布就會不均衡,這樣就需要信息平臺加以調節。有的需求在信息平臺上得不到配置,我們還可以組織專業的隊伍下到社區、村居,把我們的服務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加以解決。 另外,我們還針對農村中集體經濟薄弱的狀態開展了“黨建富民強村”活動。福建省委提出“百姓富生態美 ”,我們進一步提出“組織強”的活動。通過“組織強”,來保證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就是把我們機關里的黨員、機關里的專業技術等各種資源能夠用一個橋梁配置到我們農村去,幫助他們的發展。從政策上、項目上、技術上、思路上幫助農村發展。我們100個機關掛鉤了94個村。通過開展這個活動,原來農村的集體經濟薄弱狀態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全市農村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有比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大大的提高,達到15008元,比上年增加了11.5%,這就達到了農民增收,集體經濟的壯大。通過這樣的壯大改變農村的面貌,同時又進一步改進了群眾的生活,也讓他們的精神風貌有了很大的改變。 |
相關閱讀:
- [ 07-30]廈門新圩鎮計生辦落實群眾路線開門納諫促整改
- [ 07-08]《福建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簡報》第129期
廈門市、連城縣、明溪縣、連江縣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扎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 - [ 06-25]廈門海滄對全區“村官”突襲考試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
- [ 06-13]廈門市機關各級黨組織踴躍參與黨的群眾路線征文活動
- [ 04-15]廈門湖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黨員干部走家入戶聊家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