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開始時賣給廢品站 別人說我這樣太虧 記者自稱是開餐館的,想買餐盒,和大嬸聊了起來。 大嬸: “不負責清洗,你們要買,拿回去自己洗。” 記者:“這么臟,洗得干凈嗎?” 大嬸:“他們拿去,煮了又煮,煮了又煮。” 大嬸:“從三明來廈門已經多年了,原本去軟件園只是收集些剩菜剩飯回家喂鴨子,一年前被一個在軟件園收破爛的老頭子叫去‘幫忙’,結果就開始收集起廢棄的一次性餐盒。后來老頭離開了,她就開始‘單干’。” 大嬸:“第一次收集回來,廢品回收站還收,我按一塊錢一斤賣了,后來經別人‘指點’,說我這樣太虧,賣給餐館可以賣一塊六一斤,后來就只賣餐館了。” 記者:“都是誰來到這里購買餐盒呢?” 大嬸:“周圍的一些小炒店咯,雖然這些店多數開開關關難以長久,‘固定客戶’不多,但總會有人找上門買,而且他們都是一次性全部買走的,我也因此總是先囤個幾月,最近正囤著。” 大嬸最終還是毫不遲疑地把這些散發惡臭的廢棄餐盒賣給了號稱“開餐館”的記者。記者隨機聯系了幾家餐館,向他們推薦這種“二次”餐盒,果真有餐館表示“愿意商量”,看來,大嬸所說的銷售渠道是確實存在的。 大嬸甚至還“熱心”地告訴記者,如果餐盒不夠的話,她還可以幫忙再聯系幾個做同樣生意的人。 【追問】 監管又是“三不管”? 幾乎可以確定了,神秘大嬸收集的這些臭不可聞的一次性餐盒,絕大多數都會流向餐廳,與無辜的消費者來個親密接觸。 面對如此荒唐的事情,監管又怎能缺位?可惜的是,監管似乎真就缺位了。 昨日下午,記者相繼聯系了環保、衛生監督、工商等部門,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轍:收集經過使用廢棄的一次性餐盒這事本身并不違反什么,而私下收集后交易的行為,則不屬于他們的監管范圍,即便能監管,也由于其隱秘性,監管起來也有心無力。 無奈之下,記者最終按照一位部門工作人員的建議,撥打了市長熱線反映這一情況。 【鏈接】 嶄新餐盒價格是二手餐盒三倍多 在批發市場按“個”賣的餐盒到了大嬸這里變成了稱“斤”賣。記者花去三塊兩毛錢拿回了兩斤散發著惡臭的塑料餐盒,打開之后數了一下,一斤餐盒的個數大約在二十個,按一塊六的價格,每一個餐盒的單價大概在八分錢,就算加上清洗的費用,也難超過一角錢。 對比之下,如果是正規批發的話,最便宜的塑料餐盒,每個也需要三角錢左右,這樣算下來,正規餐盒至少是二手餐盒價格的三倍以上。 |
相關閱讀:
- [ 03-18]廈門軟件園二期內送餐小弟被撞飛出十多米 心跳一度停止
- [ 07-29]廈門洋快餐部分產品斷貨 多家涉事餐館公示表清白
- [ 03-21]廈門第一醫院旁幾根鋼管搭建成快餐店 已被拆除
- [ 03-16]夏商的“快餐產品”將在廈門便利店配售
- [ 07-06]廈門豪宅第二季度異軍突起 廈門洋快餐加快跑馬圈地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