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嶝轉產就業基地已帶動1000多名農漁民就業。(朱毅力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翔安記者站 林瑞聲 蔡江沈)昨天上午,大嶝農漁民轉產就業基地內“滴滴答答”的縫紉機聲響中,一批新的學員正在學習縫紉技術——他們此前的身份,無一例外的都是被征地農民與海域退養漁民。這個就業基地,集轉產展示、信息發布、就業培訓等于一體,已成為翔安乃至全市推動農漁民轉產就業的重要平臺。 市委、市政府“美麗廈門戰略規劃”,讓翔安區被征地農民與海域退養漁民的轉產就業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贊嘆——昨天,翔安區政協委員組團考察大嶝農漁民轉產就業基地、翔安區創業者之家等地,對該區的轉產就業試點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創新機制 農漁民生活有保障 從去年開始,農漁民們的民生保障,就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統計數據顯示,一年來,翔安共實現農漁民轉移就業11777人,其中,今年1—7月轉移4479人。 一項項機制的創新,讓燦爛的笑容重新掛到了這一人群的臉上。另外一組值得關注的數字是,去年以來,翔安被征地和海域退養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0196人,保障性就業補貼已覆蓋全區33個退養漁民社區、58個被征地村(居)共21274人。 在翔安,全省首個縣級教育基金會目前已籌資1.2億元,今年發放各級各類資助金約1375萬元,農漁民特別是困難家庭的孩子終于實現了“有學上、上好學”的夢想。 |
相關閱讀:
- [ 07-28]翔安推進收入倍增行動 廈門最大轉產就業基地投用
- [ 07-04]翔安新增2億促轉產就業 確保每年轉產就業超6000人
- [ 02-07]大嶝雙滬社區:轉產農漁民過上新生活
- [ 08-27]別讓錢難倒了“草根企業”
- [ 08-19]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可獲就業推薦 將開展實名登記
- [ 08-14]大學生不能生活在臆想的就業環境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