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嶝轉產就業基地已帶動1000多名農漁民就業。(朱毅力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王元暉 翔安記者站 林瑞聲 蔡江沈)昨天上午,大嶝農漁民轉產就業基地內“滴滴答答”的縫紉機聲響中,一批新的學員正在學習縫紉技術——他們此前的身份,無一例外的都是被征地農民與海域退養漁民。這個就業基地,集轉產展示、信息發布、就業培訓等于一體,已成為翔安乃至全市推動農漁民轉產就業的重要平臺。
市委、市政府“美麗廈門戰略規劃”,讓翔安區被征地農民與海域退養漁民的轉產就業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贊嘆——昨天,翔安區政協委員組團考察大嶝農漁民轉產就業基地、翔安區創業者之家等地,對該區的轉產就業試點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創新機制
農漁民生活有保障
從去年開始,農漁民們的民生保障,就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統計數據顯示,一年來,翔安共實現農漁民轉移就業11777人,其中,今年1—7月轉移4479人。
一項項機制的創新,讓燦爛的笑容重新掛到了這一人群的臉上。另外一組值得關注的數字是,去年以來,翔安被征地和海域退養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0196人,保障性就業補貼已覆蓋全區33個退養漁民社區、58個被征地村(居)共21274人。
在翔安,全省首個縣級教育基金會目前已籌資1.2億元,今年發放各級各類資助金約1375萬元,農漁民特別是困難家庭的孩子終于實現了“有學上、上好學”的夢想。
落實政策
困難群體創業就業有優惠
短短一年多時間,“民生新十五條”就已在翔安家喻戶曉。不僅如此,該區還從去年9月起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漁民轉產就業試點工作,并在今年5月份出臺《翔安區全面開展被征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轉產就業工作的方案》,進一步提高政策覆蓋面和“含金量”,完善轉產就業政策體系。
利好政策的接連出臺,把翔安區更多的資源、資金向困難群體傾斜。今年,翔安將力爭實現轉產就業7000人、職業技能培訓1000人的目標,而今后,該區還要確保每年實現海域退養漁民轉產就業超過6000人,三年內基本實現平均每戶有1人、力爭2人實現充分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翔安將轉產就業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專門設立了4億元的區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基金,將每年收益用于加大對民生項目的扶持和獎勵,僅今年上半年就已投入1.35億元用于民生保障工作。
打造平臺
多舉措引導創業就業
不久前一個群星璀璨的夜晚,馬巷濱安社區服務中心廣場熱鬧非凡,馬巷青年創業促進會社區服務站授牌儀式在這里舉行,來自馬巷鎮35個社區的青年創業服務站負責人齊聚一堂,接受授牌。這一刻,在廈門37個鎮街中,馬巷成為第一個實現“創業服務全覆蓋”的鎮街。
用創業帶動就業,一直以來都是翔安區推動農漁民轉產就業的清晰思路。在翔安,有個“創業者之家”,已成為翔安創業青年宣傳展示、培訓交流、管理服務的重要平臺。
現在,全國市場上六成的南美白對蝦種苗,就是來自翔安區。翔安加速騰飛的現代都市農業,也為農漁民的創業就業插上了翅膀。他們建設省級農民創業園,加快農業“五新”推廣,帶動大齡群眾靈活就業。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同時指向了老百姓的“錢袋子”。如今,翔安12個“富美鄉村”共同締造示范點的建設,也已全方位鋪開。目前,馬塘村已基本建成社區服務中心和敬老院,雙滬社區已完成道路景觀提升工程、社區公園等建設,云頭村道路改造、房前屋后整治等項目正全面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