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約翰在指導學生?!?/font> 馬約翰在講解動作要領。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黃曉波)幾天前,清華大學宣布,恢復上世紀50年代馬約翰教授創立的“第一堂體育課”傳統。時隔半個多世紀,這堂向新生傳遞體育精神的課程,再度引發媒體關注。 作為“體壇宗師”,馬約翰是鼓浪嶼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愛島人士建議,鼓浪嶼要充分發掘馬約翰的“品牌效應”。 鼓浪嶼上的“馬約翰元素” ●馬約翰紀念館,位于原荷蘭領事館二樓,占地200多平方米,2012年開館。 ●馬約翰體育場,即人民體育場,舊時俗稱“番仔球埔”,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發祥地。 ●馬約翰廣場,毗鄰馬約翰體育場,為紀念馬約翰而建,內有馬約翰銅像,高2.25米。 ●馬約翰故居,在馬約翰體育場東側不遠處的一座兩層樓房,緊鄰林語堂新娘房,但文史界對此仍有爭議。 家境貧寒買不起裝備,時常下?!奥阌尽?/strong> 鼓浪嶼馬約翰廣場前,矗立著他的全身銅像。游客們在這里駐足,從導游的講解中,他們了解到馬約翰傳奇的一生。 馬約翰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 1882年,馬約翰出生于鼓浪嶼公共租界一戶并不富裕的家庭,幼時失去父母,令他的生活更加窘困。文史專家洪卜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鼓浪嶼的孩子都酷愛游泳,熱愛體育的馬約翰也不例外,但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裝備,每次他都是“裸泳”。舊和平碼頭附近有一片海灘,是馬約翰最常去的地方,每一次游泳前,他都會仔細觀察,發現沒人才赤身躍入海中,暢快淋漓地游完泳后,待附近沒人再上岸,飛奔回家。 窮困的生活并沒有壓彎馬約翰的脊梁,相反,讓他更加看清了當時社會的境況。 因為在鼓浪嶼長大,馬約翰從小見慣了租界內外國人對待中國人的嘴臉;在外國列強眼中,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連自己的國家都保護不了。少年馬約翰決心改變“東亞病夫”的形象,他將目光放到自己鐘愛的體育運動上——從弱變強,最亟待改變的,不正是孱弱的身體素質嗎? |
相關閱讀:
- [ 06-03]少年體質亟需健康處方
- [ 11-21]福建提升中小學學生體質 任何理由都不得擠占體育課
- [ 07-07]“體育家庭作業”別僅限于暑假
- [ 11-20]明年起福建省中小學每周要上3-4節體育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