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約翰在指導學生。
馬約翰在講解動作要領。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黃曉波)幾天前,清華大學宣布,恢復上世紀50年代馬約翰教授創立的“第一堂體育課”傳統。時隔半個多世紀,這堂向新生傳遞體育精神的課程,再度引發媒體關注。
作為“體壇宗師”,馬約翰是鼓浪嶼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愛島人士建議,鼓浪嶼要充分發掘馬約翰的“品牌效應”。
鼓浪嶼上的“馬約翰元素”
●馬約翰紀念館,位于原荷蘭領事館二樓,占地200多平方米,2012年開館。
●馬約翰體育場,即人民體育場,舊時俗稱“番仔球埔”,中國現代足球運動發祥地。
●馬約翰廣場,毗鄰馬約翰體育場,為紀念馬約翰而建,內有馬約翰銅像,高2.25米。
●馬約翰故居,在馬約翰體育場東側不遠處的一座兩層樓房,緊鄰林語堂新娘房,但文史界對此仍有爭議。
家境貧寒買不起裝備,時常下海“裸泳”
鼓浪嶼馬約翰廣場前,矗立著他的全身銅像。游客們在這里駐足,從導游的講解中,他們了解到馬約翰傳奇的一生。
馬約翰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
1882年,馬約翰出生于鼓浪嶼公共租界一戶并不富裕的家庭,幼時失去父母,令他的生活更加窘困。文史專家洪卜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鼓浪嶼的孩子都酷愛游泳,熱愛體育的馬約翰也不例外,但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裝備,每次他都是“裸泳”。舊和平碼頭附近有一片海灘,是馬約翰最常去的地方,每一次游泳前,他都會仔細觀察,發現沒人才赤身躍入海中,暢快淋漓地游完泳后,待附近沒人再上岸,飛奔回家。
窮困的生活并沒有壓彎馬約翰的脊梁,相反,讓他更加看清了當時社會的境況。
因為在鼓浪嶼長大,馬約翰從小見慣了租界內外國人對待中國人的嘴臉;在外國列強眼中,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連自己的國家都保護不了。少年馬約翰決心改變“東亞病夫”的形象,他將目光放到自己鐘愛的體育運動上——從弱變強,最亟待改變的,不正是孱弱的身體素質嗎?
馬約翰是鼓浪嶼人的驕傲。圖為馬約翰銅像。
年屆古稀身體力行,創辦“第一堂體育課”
彼時的鼓浪嶼,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馬約翰同樣是這種交流與碰撞的見證者——從列強身上,他看到了中國的積弱,但也看到了奮起的方向。
前往上海求學后,馬約翰一戰成名:在“萬國運動會”中,他打破了外國人對跑步項目的壟斷,奪得一英里賽跑冠軍。
在進入清華大學任教并且史無前例地成為體育教授之后,馬約翰開始大力推動全民體育。上世紀50年代,他率先在清華大學推行“第一堂體育課”制度,向剛入學的新生倡導體育精神。當時年屆古稀的老人身體力行,對自己的要求和學生一樣,甚至更加嚴格。在馬約翰教授的帶領下,大學生們對體育運動熱情高漲,“第一堂體育課”直到清華大學學制更改之后才慢慢消失。
在清華大學工作的52年時間里,馬約翰將畢生精力都放在體育事業上,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的一面旗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了風靡一時的口號,其間飽含著人們對馬約翰教授的肯定與褒獎。
用好“名人效應”,傳承馬約翰體育精神
馬約翰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鼓浪嶼人,強身健體,建設祖國。
新中國成立后,鼓浪嶼涌現出許多田徑和游泳健將。“陳安槐先生就是鼓浪嶼走出去的又一位體育教授,鼓浪嶼的體育傳統一直都很好。”洪卜仁認為,馬約翰留下的體育精神和體育傳統應該被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申遺顧問何丙仲則認為,鼓浪嶼應該發掘馬約翰的“品牌效應”,定期舉辦一些全民參與的體育賽事,普及馬約翰運動健身的理念,“跑步和游泳是每一個鼓浪嶼人都擅長的運動,而且不需要很高的門檻,誰都可以參加。另外,可以嘗試舉辦一些國內甚至國際大型賽事,例如‘馬約翰杯’足球賽,擴大‘馬約翰’品牌的影響力。”何丙仲同時建議,“第一堂體育課”可以從鼓浪嶼學生身上抓起,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申遺顧問彭一萬更進一步提議,鼓浪嶼還有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西式女學堂之一毓德女學、中國最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學校英華書院、中國第一位合唱女指揮家周淑安等,都應該認真挖掘,廣而告之,用好鼓浪嶼的這些“第一”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