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勁超 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佩珊 彭怡郡)9月16日,廈門登記在冊的1095艘漁船休漁期結束,開始作業。9月18日,廈門籍遠洋漁船從印尼海域捕獲的1400噸魚貨“登陸”廈門,這是首次大批量遠洋魚貨直送廈門口岸。 開漁后,廈門的海鮮價格有沒有下降?市面上到處都是“本港海鮮”,它們貨真價實嗎?廈門居民餐桌上的海鮮有什么變化?晨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看點1 開漁后海鮮降價沒? 今年開漁后的海鮮價格降幅遠低于往年 雖然已經開漁一個多月,但昨日記者走訪八市、中埔海鮮批發市場等發現,今年開漁后的海鮮價格降幅遠低于往年。 從事海鮮銷售行業多年的中埔海鮮批發市場黃老板告訴記者,今年開漁后,廈門海鮮價格并沒有下降多少,第一個原因是,由于捕撈頻繁,近海的漁業資源不斷減少,產量下降。“廈門本港捕撈上的多是黃翅魚、帶魚、小魷魚、鱸魚等魚類,以前帶魚的收購價格在每斤9元—10元,現在上漲到13元—18元。” 第二個原因是廈門約80%海產品都是從外埠運入,主要來自廣東和江浙一帶,而且主要是靠流通而來,廈門自己的漁船很少,捕撈的海產品數量極其有限。“廈門海鮮大多來自外地,價格受外地影響大。比如,野生黃翅魚在休漁期的價格是每斤30多元,這兩天浙江刮臺風,價格一下子漲到40多元。” 看點2 遍地“本港魚”,真的嗎? 真正的“本港海鮮”幾乎已成傳說 眾所周知,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目前廈門港的海鮮產量早已大不如從前。然而,記者走訪八市時卻發現,擺攤賣海鮮的小販們都堅稱他們賣的海鮮是“本港貨”,不論是普通魚還是高檔魚,都被小販們貼上了“本港標簽”。 “本港”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老廈門朱家麟先生向記者介紹,“本港”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九龍江海口、廈門港一帶;二是指廈門周邊近海、廈金海域;還有一種解釋相對更寬泛,早年,受認知影響,漁民們把在廈門港能捕到的海產品都稱為本港魚,殊不知有些海鮮并不止生活在廈門港。如今,一些外來的海鮮,如南海來的魷魚也常被誤稱為本港魚。“最傳統的本港魚應該還是指廈門港、九龍江海口這一區域內的海產。”朱家麟先生說。 那么,攤販們鼓吹的“本港海鮮”貨真價實嗎?一資深業者告訴記者,“本港海鮮”已經幾乎成為傳說了,只是由于傳統意義上的本港魚品質高,廈門人引以為豪,為了招攬顧客,海鮮攤販往往會給他們賣的海產品都貼上“本港標簽”。這實際上是對“本港標簽”的濫用。 |
相關閱讀:
- [ 09-19]一盤海米粉140元 廈再現“天價菜”工商開展整頓
- [ 09-17]中埔水產批發市場要整體搬遷 新市場可吃海鮮可觀光
- [ 09-10]新羅曹溪海鮮批發市場系列扒竊案告破 用鑷子作案
- [ 09-02]住戶家中松下冰箱自燃 冰箱里海鮮差點烤熟
- [ 08-11]販腎鏈條“鏈接”著怎樣的黑洞
- [ 08-07]漳浦:生猛海鮮應有盡有,這里是吃貨天堂
- [ 08-06]廈門:海鮮批發價降了近五成 市場價將迎大降幅
- [ 08-05]海鮮大餐或將大批量上桌 大降價趨勢還需等幾日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