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展示 1 國家海洋藥源 生物種質資源庫 種質資源庫項目由海洋三所承擔,是以廈門為中心的國家級平臺,發掘、匯集全國沿海、周邊海域、大洋和極地海洋藥源生物將達6000份以上。項目建成后,將主要服務于產業,成為我國海洋藥物種質資源的妥善和安全保存的重要場所,為海洋藥物開發提供戰略儲備。目前已整合全國種質資源2350份,對外提供微藻種質127份。 2 材料海洋環境 試驗公共服務平臺 該平臺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二五研究所廈門分部負責建設,目標是在廈門海洋環境試驗站的基礎上,建設國內最大規模的、具有東南海域環境顯著區域特點、技術水平國內一流的材料海洋環境試驗公共服務平臺,為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及海洋產業企業提供材料創新研制、產品性能評價研究的技術服務支撐。目前海上移動實驗平臺建設方案已在招標當中。 3 海洋漁用疫苗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本項目由集美大學承擔,是國內首家專門研發海洋漁用疫苗的工程類平臺,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本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海洋漁用疫苗的研發與產業化,對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病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洋經濟“助推器” 每平方公里海域經濟附加值8100萬元 “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驅動。如果將廈門的海洋經濟比作一艘動力強勁的大船,那么,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就是推動大船不斷前進的“助推器”。” 2013年,廈門海洋經濟逆勢增長,海洋主要產業實現產值1856億元,增加值360億元,同比增長13%。今年上半年海洋經濟穩定增長,全市海洋主要產業實現總產值902.5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增加值175.5億元,同比增長13.1%。傳統支柱產業繼續保持優勢、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3:32:65。 海洋生物制藥和制品、海洋裝備、海洋高技術服務業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政策引導下,18家民營海洋企業積極投入海洋新興產業建設,新增廠房11.2萬平方米,新建生產線36條,對外開展服務300多項,成果轉化及產業化18項。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和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精心培育、壯大藍灣科技、金達威、朝陽生物、雙瑞涂料、杰能船艇等一批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新興企業,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延伸、集群促進的良好局面。 海洋經濟已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成為助推廈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個數字很能恰到好處地說明廈門海洋經濟建設水平——目前,全市每平方公里海域創造的海洋經濟增加值達8100萬元,遠超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2012年11月2日,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運行,由廈門市政府牽頭建設和管理,創建“產學研用”新機制,成為搭建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間合作交流的平臺與橋梁。近兩年來,“南方中心”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組織產業化核心和關鍵技術攻關,構建項目成果對接平臺,加速成果轉化。在項目帶動下,廈門海洋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
相關閱讀:
- [ 09-24]廈門地鐵,取來“真經”要念好
- [ 09-12]福州正研究小升初改革方案 將劃定若干招生片區
- [ 09-11]癌癥免疫療法亂象考驗中國醫學倫理
- [ 09-06]福州市研究部署國防教育工作
- [ 08-26]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入選首批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 08-06]南疆暴恐事件頻發凸現治本的緊迫性
- [ 07-30]科研原教旨主義在高校盛行
- [ 07-21]“北上廣深”房價持續走弱 樓市需時間消化泡沫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