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舊小區的改造要調動居民的積極性。 1752幢危房,490棟預制板房,是這座城市發展遺留下來的尾巴。今年初,市政協常委黃秀惠在政協大會上發言,呼吁共同推進老舊住宅小區整治提升,之后,市政協以及各民主黨派分頭展開了課題調研、視察、考察,在昨日的市政協十二屆十八次常委會議上來了一次火花的碰撞,與會者紛紛為廈門老舊住宅小區改造提升建言獻策。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彭菲 圖/劉東華) 1、數據 老舊小區800個 今年擬整治17個 廈門的老舊住宅主要有三類,一是分布在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城區;二是上世紀50至80年代建設的磚混、磚石或者磚木結構及預制板類結構的底層、多層住宅;三是城中村中大量的自建簡易搭蓋房。 根據國家的相關鑒定標準,老舊建筑分為A、B、C、D四個等級,其中A、B兩級是可以居住的,C、D兩級屬于危房,需要整棟拆除或整改整治后再居住。記者從會議上獲悉,截至2013年,廈門共有1752幢危房,490幢預制板房。目前經過摸底調查,全市共有老舊住宅小區800個,主要集中在島內,其中思明區約660個,湖里區約70個,截至去年已完成整治項目33個,今年計劃整治17個項目。 2、改造問題 留住文化面臨兩難,產權復雜改造難進行 開元路149-153號是危房,不可以居住,但是一家人仍居住于此。門口是營平農產品市場,人來人往。市政協副主席潘世建作為發言人闡述這個例子,并反問:“這樣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市委常委、副市長康濤也在后來的發言中表態:“有人去鑒定,就要有人去解決。”他同時表示,將進一步協調好各職能部門,盡快解決好改造過程中的一些難題。 還有盧厝、蔣厝,這樣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風貌建筑也岌岌可危。潘世建說:“梁子都要蛀掉了。”除了安全問題,如何留住歷史與文化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開元路上的“野門公館”是由民間資本投入改造的南洋風貌老建筑,因為涉及改變用途的問題,經營的咖啡館、民宿都辦不了手續,處于“無證經營”的狀態,目前已經關門,上百萬元的投資沒有效益,三四樓也不敢再追加資金修繕。 除此之外,市規劃委員會主任趙燕菁發言表示,老舊建筑還面臨復雜的產權問題,因此改造難以進行。 |
相關閱讀:
- [ 10-17]同集路將啟動提升改造工程 實現道路主線全暢通
- [ 10-17]銅盤路拓寬障礙年內“掃清” 因拆遷已停工40天
- [ 10-16]文塔市場改造引部分居民反對 舊市場將原地翻新
- [ 10-16]福州銅盤路拓寬進展緩慢 馬鞍山隧道遲未動工
- [ 10-14]深秋裝修 水電路改造是關鍵
- [ 10-14]豐田鎮推進危房改造工作
- [ 10-14]東泰路樓體改造完工 轉入沿線歷史人文元素修復
- [ 10-14]擴建改造水廠 提高供水能力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