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龔小莞)昨天清晨5點,86歲的余光中起床搭飛機,到廈門后立即接待了三批人。因為身體欠佳,也因為太忙,他已經很多年沒有來廈門。此次來廈,是為廈門市作家協會、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海外華文女作家雙年會暨華文文學論壇”作主題演講。 昨晚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余光中說起與廈門有關的兩件事:一件是七八年前,他到鼓浪嶼詩人舒婷家中做客,舒婷請他吃地瓜稀飯;另一件事,是他的第一首詩寫于南京,卻是在廈門投稿的。當時廈門的兩份報紙現在都沒有了,其中一份是《江聲報》。 自認“鄉愁”不再 寫了很多環保詩,最近又要出書了 談及余光中,《鄉愁》是繞不開的話題。余光中說,他22歲去了臺灣,而寫《鄉愁》時已經43歲了。“我寫《鄉愁》僅花了20分鐘,但是這種感情在內心已經蘊藏20多年了。直到1992年我才回到大陸。所以說,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很苦悶的。不過,這首詩本身倒不是那么悲壯,只是帶一點哀愁。”余光中指出,大陸這邊很多人朗誦《鄉愁》都曲解了他的意思,那首詩的意象和詞語其實都是童謠式的,但是一些人朗誦得很高亢,甚至很凄厲,一副痛苦、掙扎的樣子。 時至今日,余光中仍被稱為“鄉愁詩人”。對此他說:“我1992年到現在,已經回大陸五六十次,不是那種鄉愁了。這22年所寫的是回鄉體驗了。不要以為我發神經,從小到大就是鄉愁。”余光中還寫了很多關于環保的詩,為瀕臨絕種的鳥類或者植物發聲。在他看來,愛整個人類、整個地區是更重要的精神價值。 余光中筆力不減,最近要出一本散文集和一本詩集,散文集是《知音與粉絲》。詩集中包含三首長詩,每一首都有三四百行。一首為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而創作,一首寫龍門石窟的佛像,還有一首是《秭歸祭屈原》。 自稱“漏網之魚” 不上網并不影響自己寫作 余光中沒用過手機,也不上網,自稱“漏網之魚”。“我現在唯一能駕馭的現代機器就是汽車。”他還自己開車,有朋友到臺灣,都親自開車帶他們去玩。與外地朋友聯系用書信,也會打打固定電話。“我不是故意要和網絡隔絕,只是年紀大了,新事物一時沒有跟上。后來覺得我不上網,也沒有手機,日子已經過得很辛苦了,如果再加上這些東西,徒亂心意。所以人家說網上講你怎么樣,我說這我就管不了了。”余光中表示,不上網并不影響自己寫作。 余光中樂于同年輕人交流,他流傳了幾十年的詩作,仍被不少年輕粉絲視為研讀珍寶。他寄語年輕的文學愛好者:積累時期,要好好成立自己的資料庫。每個作家的居住地是他們對人生最深的接觸,也是他們文學創作的最大資料庫。“莫言的山東高密縣是他的資料庫,他對人生的接觸就是那個地區。就像張愛玲最大的本錢是上海,沒有上海就沒有張愛玲。沒有臺北就沒有白先勇,沒有西安就沒有賈平凹。” 他也鼓勵年輕人多閱讀,看不同的書。“一本書代表一個思想,閱讀就是不斷交朋友,跟古人、外國人還有當代最好的頭腦交朋友。不必出門找,這些人都在圖書館里。” |
相關閱讀:
- [ 08-19]涉影視劇本合同糾紛 大V"詩人潘婷"VS"我是老滄"微博對峙
- [ 10-11]會寫古文長賦能造鋼筋高塔 集美“小鎮詩人”離世留名作
- [ 09-17]30多位詩人齊聚一堂 以“福州肉燕”為主題作詩
- [ 07-21]廈門水利局"詩人局長":外行領導更要敢"揭短"
- [ 12-29]詩壇“三崛起”聚首福州:感謝當年批判我們的詩人
- [ 05-10]詩人陳道輝和他的“天讀民居” 藏書14萬冊 借給農民看
- [ 03-08]一個先鋒詩人的追求:我要咬牙切齒熱愛生活(圖)
- [ 12-12]近百位海內外詩人聚首福州品詩論賦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