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燕娟)昨天,在文博會兩岸文創商業對接會上,兩岸數百位文創界代表濟濟一堂,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其中幾位臺灣文創達人的經驗分享,讓大陸嘉賓領略到寶島文化創意之美。 臺“商圈達人”楊修銓:將貧民窟改造成“時尚櫥窗” 有“商圈達人”之稱的楊修銓,被公認為臺灣文創界經驗最豐富的大佬級人物,他長期協助島內政府部門、開發商,以文化創意、科技運用等手段,改善落后地區的發展面貌。昨天在文博會上,他梳理了西門町發展歷程,讓人們對這個臺北地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西門町商圈在改造前是貧民窟,被指為“亂象叢生”,但楊修銓卻對這種“亂象”有獨到見解,“‘亂’是不同文化碰撞所產生的現象,而西門町正是在時代的變遷中,各種文化交匯所形成的大熔爐”。他認為,商圈發展的核心價值,除了商業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地區背后的文化本質。 當初,楊修銓拿著“刺青街”、“滑板街”等西門町18條街道規劃,找臺北市政府尋求支持,結果被罵回來了。“既然政府不愿花錢,我們就動用民間力量”,楊修銓帶著自己的團隊,梳理著雜亂的文化,硬是將西門町徹底改造。如今,這里已成為集跳蚤市場、創意市集、品位街區、影音休憩等一應俱全的“時尚櫥窗”,是海外游客在臺北的必游之地。 在規劃中,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楊修銓堅持的一個方向。在臺灣,西門町最早地以開放的胸襟面對同性戀群體,在他看來,西門町永遠是不同群體、不同世代的結合體。 華山文創園總監林羽婕:打開圍墻讓文創園區動起來 臺北華山文創園總監林羽婕在會上指出,兩岸的文創園區的興建都有兩種形式,一是平地起高樓,二是舊廠房的更新再利用。“華山1914”是一棟棟老廠房,如果一開始就做招商,很可能會被束縛住,于是他們進行逆向思考,首要做的就是搭建平臺。 2003到2007年,大量藝術家進駐華山園區,各類活動搞得風風火火,但有效經營卻是一個大問題。新團隊于2007年開始進駐,又重新思考華山的下一步,此后這里正式改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由純粹的藝文園區,轉變為經營性創意產業。據林羽婕介紹,和其他創業園區不一樣,華山做的第一件事是打掉圍墻,引進人潮,通過辦會、辦展、辦演,把不同族群帶入園區。2013年之后,華山更是頻繁舉行跨界的大型節慶活動,讓民眾找到文化存放的地方。 林羽婕強調,他們的團隊并不僅僅在搞物業,而是一個策劃團隊,他們經營空間、經營時間、經營創意、經營故事、經營感動。 |
相關閱讀:
- [ 10-25]廈門文創產業添外援 兩岸文博會昨舉行系列簽約活動
- [ 10-25]兩岸百名攝影家齊聚文博會 160幅作品述說兩岸情
- [ 10-25]兩岸文博大講堂精彩亮相 今明兩天還有12場將開講
- [ 10-25]兩岸文創產品在文博會上大放異彩 隕石可做保健品
- [ 10-25]臺妹陪您家門口逛寶島 循地圖走遍“20縣市”(圖)
- [ 10-25]第七屆海峽兩岸文博會昨開幕 1583家兩岸企業參加
- [ 10-25]文博會,臺灣工藝業者前進大陸市場的跳板
- [ 10-25]第七屆海峽兩岸文博會開館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