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時政 > 正文

光明日報刊發王蒙徽文章 新常態下轉型發展新路徑

2014-10-29 09:03:41?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廈門日報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 王蒙徽)

廈門是美麗的“海上花園”,也是充滿活力的經濟特區,3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績,發揮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廈門如何再創輝煌,建設得更加美麗、更有活力?

我們的答案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

1

新形勢要求

走發展新路子

去年9月13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學習。會上,結合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我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同志對廈門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家深深感到,習近平同志對廈門發展的重要指示,體現了對廈門情況的深刻了解,既高瞻遠矚,又切合實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廈門發展的重要指引。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廈門調研時要求,“廈門要加快從海島城市向海灣城市轉型”,并指出轉型的思路,就是堅持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集聚效應;堅持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相結合,切實提升城市競爭力;堅持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把突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創建“國際花園城市”。

過去10多年,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重要指示,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努力奮斗,拿到了“國際花園城市”桂冠,拉開了海灣型城市框架,島內外城鄉一體化初見成效,優化了產業結構,全市基本沒有產能過剩的產業,跨島發展、轉型發展成績斐然。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差距。主要體現在:

城市轉型尚未完成。廈門雖多年來推進跨島發展,但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并沒有根本改變,城市快速交通體系沒有建成,機場、港口、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優質公共資源仍然集中在島內,人口也大量集聚在島內,島內與島外土地面積比是1∶11,人口基本各占一半。

產業轉型尚未完成。多年來廈門加大力度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但是產業基礎不牢,抗風險能力較弱。例如,盡管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已超過千億,但大多是“兩頭在外”的代工企業,并沒有形成緊密配套關聯的產業鏈。

問題的原因在哪里?我感到主要是發展方式的轉變還不到位。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廈門的GDP增速有所下降,下行壓力較大,外貿出口今年還出現了負增長。這都說明,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老路走不通,必須走新路——就是“五位一體”發展的新路子。

新路子必須有新思路。我到廈門工作后,組織市各套班子開展調研,召開了20多次不同層面和規模的專題會。通過“頭腦風暴”,大家一致感到,廈門迫切需要在加快轉型中求發展、在改革創新中找出路。在發展理念上,要堅持營造優勢促進差異發展、整合資源促進統籌發展、以人為本促進包容性發展。

要把廈門“美麗”的優勢、開放的優勢、對臺的優勢發揮得更好,以我們的“更好”吸引別人的“更好”;把有限的土地等各種資源統籌利用好,促進資源的集約和節約利用;把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發動群眾廣泛參與中,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真正做到讓發展惠及群眾、讓生態促進經濟、讓服務覆蓋城鄉、讓參與鑄就和諧。

新路子必須有新戰略。去年5月開始,歷時半年多,我們開展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編制工作。邀請了吳良鏞等2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對規劃編制工作進行指導,并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發動廈門市民參與規劃,印發了70多萬份征求意見稿到各家各戶征求居民意見,收集匯總了32000多條修改意見。戰略規劃明確了廈門“兩個百年”的目標愿景,就是到建黨100周年時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到建國100周年時建成展現“中國夢”樣板城市;從國際、國內、對臺、區域和城市五個層面確定了廈門的發展定位,就是分別要建成國際知名的花園城市、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兩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閩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溫馨包容的幸福城市;規劃還提出了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措施和方法。

2

探索可持續發展新機制

廈門有一個景色宜人的海灣公園,是鍛煉休閑的好去處。在調研中我發現海灣公園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屬于非建設用地,在城鄉建設規劃中又屬于建設用地。

海灣公園的情況引起了我思考。在同樣一個空間里各種規劃互相打架,地塊的功能不明確或者矛盾,是導致環境破壞、資源浪費,以及審批扯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土地、規劃、建設部門的調研中我進一步了解到,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差異圖斑達12.4萬處,面積306平方公里,由此造成全市有約5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指標不能直接使用。廈門最大的優勢是美麗的風景、美好的環境,最大的制約是資源的瓶頸,土地包括灘涂才1699平方公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40立方米,低于1700立方米的國際警戒線。保護好生態環境,集約和節約利用資源,是廈門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務之急,是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機制,讓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落到實處,實現遵循自然規律可持續發展。為此,去年以來,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多規合一,讓生態紅線真正落地。為了解決規劃打架造成的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問題,我們進行了“多規合一”的探索,主要建立了“四個一”:一是形成一張圖,即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個規劃的重要空間參數一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多規合一”的一張圖;二是搭建一個平臺,為了讓這張圖真正用起來,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多規合一”空間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國土、規劃、建設、發改等各部門的業務協同管理;三是合成一張表,就是利用協同平臺,實行一表式受理審批,項目審批時長從180個工作日縮短至49個工作日;四是完善一套機制。包括建立部門業務聯動制度、監控考核制度、優化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動態更新維護制度等,使“一張圖”實現動態管理,真正運行起來。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綜合考慮自然生態狀況、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區位特征、環境容量、現有開發密度、經濟結構特征、人口集聚狀況等多種因素,按照生態區、產業集聚區、城市生活區等三類主體功能區,對全市空間進行主體功能劃分,細化到各區、鎮街。對各主體功能區,按優化提升、重點發展、協調發展、生態保護等四種開發方式,明確各主體功能區開發策略,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創新考核和財稅激勵機制,讓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為了確保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紅線切實得到有效實施,我們探索建立了與主體功能區相一致的政績和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按照各區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的考核指標體系,設置共同和差異考核指標進行考核,樹立以主體功能發揮好壞論英雄的導向。實行稅收共享和財政保障激勵機制,對市級園區和跨區域投建園區收入分配,實行屬地化分成辦法,從而既調動各區、鎮街積極性,又避免各區、鎮街間無序競爭,確保項目在全市能根據功能區性質統籌安排落地。探索“百姓富、生態美”途徑,讓生態紅線真正落實。讓生態控制線內的百姓生活得到保障、得以發展,是紅線落實的基礎。今年以來,我們在島外選擇了集美后溪鎮、海滄東孚鎮、同安汀溪鎮、翔安大帽山農場等四個以生態功能為主的鎮進行試點,一方面加大力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同時通過發展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完善土地流轉收益分配制度、幫助農民拓展就業創業渠道等,努力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百姓富裕。

3

形成科學發展新動力

位于集美新城的廈門軟件園三期是廈門產業轉型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去年11月12日我到集美新城調研,他們向我提出了軟件園三期征地拆遷中農民如何轉產轉業、如何建設員工生活配套設施、產業如何引進培育等一系列問題。

我感到,城市與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工業與農業等等,都是互相聯系的矛盾的統一體,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以工業化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手段,統籌發展,這樣才能協調、平衡發展,才能把城市建得更像城市、農村建得更像農村,把工業做得更強、農業做得更優。

加快農業現代化。我們以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發展高優種苗業,培育形成了甜瓜、蝴蝶蘭等一批高優種苗特色拳頭產品;推廣設施農業,形成了翔安胡蘿卜、同安紫長茄等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帶;培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了一批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和觀光農業;實施龍頭帶動,培育了銀鷺、銀祥、古龍等一批影響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大力推進工業化。重點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抓龍頭、建園區、優環境、促創新,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抓龍頭,重點推進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目前在建的重大項目總投資5000多億元;建園區,新建了廈門軟件園三期,整合提升了火炬同安基地、兩岸金融中心核心啟動區、生物醫藥港等7大產業園區,落戶了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產業園;優環境,創新了產業扶持機制,整合科技、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支持產業轉型;促創新,兩岸清華大學在廈共同建設“清華海峽研究院”,成立了光電、電力電氣、衛星導航等11個產業創新聯盟,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一半,一批創新型企業蓬勃成長,如美圖秀秀。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核心,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規劃城市和農村,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啟動了大嶝新機場、軌道交通1號線、海滄港集疏運體系、郵輪母港等建設,打造區域大通道、大樞紐、大平臺;提升服務配套,島外新城著重完善市政公建和服務配套,引導島內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向島外轉移、輻射和拓展;加快建設美麗鄉村,近兩年投入10多億元改善184個行政村(居)的基礎設施。修繕保護了一批具有閩南特色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和閩南風情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加快促進本地村改居居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市民化,一方面,分層、分批解決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并加強對他們的就業培訓和服務管理,切實將各項服務延伸覆蓋到位,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大力發展信息化。以創建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為載體,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與人民生活的緊密結合,讓產業加快升級,讓人民生活更好。高標準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明年廈門要基本實現光纖網絡接入能力全覆蓋,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到100兆,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到20兆,無線網絡覆蓋率達100%。以信息化促進產業轉型,大力發展消費電子、半導體照明、建筑電子等新型智能終端產品,扶持優勢信息產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軟件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今年上半年,軟件信息服務業、限額以上網絡零售、離岸服務外包等分別增長23.1%、47.3%、59.5%。以信息化改善人民生活,逐步整合全市政務、社保、教育、醫療等各種信息資源,建設“一站式惠民平臺”,推進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向居民家庭延伸,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校園、農村信息化應用等示范工程建設,給居民帶來更豐富、更便利的服務。以信息化促進政府管理改革,多規合一信息平臺讓項目審批時間縮短了2/3以上,社區網格化信息平臺大大減輕了社區管理工作負擔,有的工作原來要花幾天時間,現在點一下鼠標就完成了。

4

凝聚包容性發展新合力

2013年8月19日,我到廈門前埔北社區調研。在調研中,居民們紛紛圍攏過來,對社區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物業管理不到位提出意見,社區干部也向我傾訴社區工作的種種苦衷,這讓我真切感受到居民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的關心熱愛,也引發了我的思考。

我感到,社區治理關鍵要以參與促進居民融入、以服務滿足群眾需要。要把群眾對社區的關心轉化為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讓大家在參與社區建設中融洽融入,尤其廈門的外來常住人口已占了總人口的一半多,促進他們融入廈門尤為重要。同時,要把資源下放到基層、到社區,讓社區組織有人、有物、有權去管理社區、服務居民。

去年以來,廈門開展了以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包容性發展為主要目的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發動群眾從身邊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實事、興趣相投的活動等做起,一起締造美好人居環境與融洽鄰里關系,使社區成為溫馨家園、居民融為一家親人,互幫互助,實現讓參與鑄就和諧。

創新政府治理,形成縱向到底的服務管理機制。改變政府“包打天下”的思維定勢,將重點集中到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上來,通過簡政放權、厘清各層級職責邊界、改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健全服務網絡,建立縱向到底的服務管理機制,使服務進家入戶。市、區下放了一批辦事權力給街道、社區,全市為村(居)委會“減牌”16790塊,清理率為60.3%;對市區鎮(街)村(居)縱向各層級的關系和橫向各類組織的關系及其職能定位進行梳理,理出了“社區協助政府事項清單”和“社區自治清單”;實行了“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機制,對社區建設和服務項目予以激勵和支持。

激發各方參與,形成橫向到邊的協同治理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的基礎作用,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統籌各方資源,形成橫向到邊的協同治理機制。通過搭建載體平臺吸引群眾參與,培育社會組織發動群眾參與,統籌各方資源拓展群眾參與,完善制度機制保障群眾參與,使大量居民主動參與到共同締造中來。僅海滄區行動開展的前4個月參與各類項目建設征求意見就超過10萬人,培育形成了一批社會組織,建立了大黨工委、鄉賢理事會、居民議事會、黨員和事佬、同駐共建理事會、社企共建理事會等基層黨組織和群眾自治機制、協商機制,以及優秀和先進激勵機制、志愿服務機制等,使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群眾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塑造公共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不但改善了社區環境,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如思明區曾厝垵村過去是臟亂的城中村,經過共同締造變成了“中國最美的小漁村”;促進了黨群干群融合、新老居民融合、兩岸同胞融合,使群眾和政府關系從“你和我”變為“我們”,居民行動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社區建設從“靠政府”變為“靠大家”,社區居民從“陌生人”變為“一家人”,在廈臺胞從“臺灣人”變為“廈門人”,形成了“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精神。據廈門大學調研組調查,通過共同締造,居民對社區互助的滿意度達84分、自豪感達83分、信任度達82分。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