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蘇奇)眼下,打開微博、微信朋友圈,五花八門的“健康文章”撲面而來。然而,迷信這些所謂的健康知識,卻隨時可能掉入“偽健康”陷阱。醫生提醒,感覺身體不適時不要上網尋醫問藥,應到正規醫院找醫生,切莫貽誤病情。
今年9-10月,知名市場調研和咨詢機構Kantar Health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開展了“公眾健康知識獲取與認知現狀”調查,近日,相關結果得以公布。結果顯示,過半受訪者表示,會通過網站、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獲取健康信息,并用于生活。
調查發現,雖然網絡和社交媒體還沒有成為最主要的醫學及健康知識獲取途徑,但已顯示了巨大的影響力:有53%的受訪者表示,曾將網絡、微博、微信所傳播的健康知識應用于生活。有近四成受訪者會首先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包括網絡搜索引擎查詢,書籍查詢,微博、微信查詢等。然而,一些知名醫學科普網站和醫學專家痛批這些來自微信、微博的知識常常違背醫學常識,健康陷阱多。記者采訪了多名醫生也表示,這些“健康知識”不靠譜。
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立剛認為,根據自己的癥狀上網搜病情和治療方案極不可取。每種病情都有許多癥狀表現,相同的癥狀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病。以病名搜索,也可能不準確,一些比較高深的醫學專業書傳抄中可能出現偏差,而一些非醫學人士編寫的科普材料可能不夠科學嚴謹。
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馬琪林認為,網上求診也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前提是正規的醫學網站。
鏈接
微信上的“偽科普”
1
酸性體質易致癌?
一條“溫馨提醒”在微博、微信上“經久不衰”: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酸性體質更有利于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容易致癌。所以,提倡多吃堿性食物,可以抗癌防癌。傳言稱“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認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比欢?,記者在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名單中,并未發現“雷翁”這個名字。
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獻鐘說,無論在中醫還是西醫理論中,都沒有酸堿體質這一說法,這純屬“無稽之談”。人體自身有一套完整、強大而精細的調節系統,有能力維持體內酸堿度的平衡。一味追求所謂堿性食物,只能造成新的不平衡,反而有害健康。
2
“月牙”預示健康?
“從甲半月看你的身體健康”也是朋友圈中常被轉發的一條“科普”,不少市民邊看邊伸出自己的手指比對。
對此,黃獻鐘表示“并無依據”。甲半月的多少、大小,與年齡、性別有關,年輕時甲床較多,年紀大了則慢慢萎縮。工作環境、勞動、手指損傷或是甲癬,也都可能影響指甲狀態。目前為止,他并沒有看到有文獻表明,甲半月與健康有關系。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需要通過多項指標綜合看,指甲僅是“望”的一部分。
中山醫院皮膚科醫生姜曉勇說,從西醫角度而言,甲半月只是正常的生理結構,不能單純通過甲半月是否存在來判斷疾病,診斷疾病需通過多方檢查。
3
吃獼猴桃治口腔潰瘍?
還有傳言說吃獼猴桃、西紅柿可治療口腔潰瘍。市口腔醫院鄧冠紅醫生說,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而補充維生素C是用來治療壞血?。谇槐憩F為潰瘍、出血)的一種方法。但復發性口腔潰瘍并不是壞血病,補充維生素治療口腔潰瘍不一定管用。因此,吃獼猴桃、西紅柿來治療口腔潰瘍的方法并無科學依據。
復發性口腔潰瘍則很難根治,但可通過控制其相關發病因素,延長潰瘍復發的間隔時間,減輕癥狀。他說,對于復發性口腔潰瘍,一定要重視,尤其是長期在一個地方潰瘍,有癌變的風險,患者一定要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