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締造”,正成為福建省廈門市的熱詞。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力爭在2018年建成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今年1月,廈門成為第二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
毫無疑問,“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應有之意,也應是“平安中國”的典范城市。
“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為引領,廈門緊緊圍繞打造群眾最具安全感的平安城市目標,著力激發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熱情,以法治方式推進平安共創、矛盾共調、治安共管、社區共治、成果共享的平安建設機制創新,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廈門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詹滄洲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群眾成為平安主角
2003年年底,廈門啟動平安建設。10年來,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平安建設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來抓。“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實施以來,“平安和諧行動”列入共同締造的十大行動之一,平安廈門建設又被賦予新的內涵,新一輪深化平安廈門建設舉措陸續推出。
廈門市委副秘書長朱耀垠,從民政部來到廈門工作,親身經歷了群眾參與“共同締造”的熱潮,親眼見證了這其中發生的悄然變化。他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感受:“共同締造”核心在共同,基礎在社區,關鍵在激發群眾參與,凝聚群眾共識,塑造群眾精神,根本在讓群眾滿意。一年來,“共同締造”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群眾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而新一輪的平安廈門建設最大亮點,就是激發群眾共同參與到平安建設中來。
“社區(農村)是城市的細胞,沒有社區(農村)的平安和諧,就沒有全市的平安和諧,平安建設需要人人參與,和諧成果才能人人共享。這是平安建設的基礎中的基礎。”詹滄洲說。
2014年5月9日,廈門市綜治辦、市民政局下發《廈門市開展“平安和諧社區(農村)”示范點創建活動方案》,37個社區(農村)率先開展試點。8月,創建活動在廈門全市所有社區(農村)鋪開。
5個月來,全市所有街道、農村高度重視、行動迅速,不等不靠、主動作為,自覺將創建工作置于“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工作大局之中,普遍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掛鉤聯系、典型培育、以獎代補、“三級聯抓”、督導考評等工作機制,提供了一個個鮮活的經驗亮點。
湖里區殿前街道是廈門外來人口最為集中的街道之一。這里戶籍人口3萬多人,外來人口20多萬人。馬垅社區最具代表性,外來人口占本社區人口95%以上,是個典型的城中村。在居委會主導下,居住50人以上的出租屋推行了“五個一”工程,即安裝配備一套視頻監控系統、一扇防盜磁卡門、一本循環登記簿、一名專職管理員、一塊民警提示牌。
社區居民老陳告訴記者,為了升級監控、門禁等,他投入了數萬元。“不過這很值得。”他說,“廈門治安好了,游客才滿意。同樣,我的出租房治安有了保證,才會有人來租住。我也有了更穩定的收入”。
和老陳一樣,越來越多的馬垅人主動參與到平安建設中來,自己動手,人人出力。今年8月,馬垅社區居民召開代表會,自己籌資建成了“城中村”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解決了轄區內居民停車難、機動車亂停亂放、占用消防通道等老大難問題,過去因為停車引發的爭吵聽不到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街道只是扮演了一個引領員的角色。事情都是居民自己辦的。我們琢磨的是怎么讓居民自己動起來。我們倡導提議成立公共議事理事會、新居民協會、商家聯盟、房東協會等居民自治組織,搭建了這么一個平臺,臺上的主角是居民自己。”殿前街道黨工委書記林進春深有感觸地說。
人人爭當“和事佬”
今年5月8日上午,“樹霞調解工作室”在湖里區湖里街道興華社區信達小區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全市首家以女性個人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今年53歲的趙樹霞在公交部門擔任工會干部20多年,長年負責單位信訪、維權工作。趙樹霞退休后,熱心參與社區人民調解工作。今年上半年,她先后調處各類物業、鄰里糾紛12件。談到趙樹霞,興華社區主任陳旭玲滿臉自豪,她告訴記者:“信達小區過去可沒少讓我操心。那時候小區沒有物業。小事小非也是經常有。樹霞找到我,說愿意來管這些閑事。我巴不得。現在她是小區的物業主任。我成了‘甩手掌柜’。”
讓陳旭玲自豪的不只是趙樹霞。興華社區6個小區,都有“陽光警民工作室”,由司法所、派出所的干警和社區工作人員組成,轄區大一點、棘手一點的事,馬上就能起作用。她的幫手還很多。社區有不少廈門大媽,個個都是熱心人,人人爭當和事佬。說到這里,陳旭玲一臉笑容。
“我們把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作為‘平安和諧社區(農村)’創建的重中之重,發動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矛盾協調化解,確保小事不出村(居),矛盾不上交。”詹滄洲告訴記者,廈門市積極創新源頭治理機制,全面落實村民(居民)代表大會、村務(居務)公開等制度,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充分發揮社區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和社區調委會等基層綜治平臺、組織的作用,嚴格落實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化解、處置措施和協調報告制度、分析反饋制度,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第一環節解決;充分發揮轄區社會力量的作用,積極發展退休政法干警,行業專家、學者,有威望的社區居民等志愿者擔任社區人民調解員,大力發展個性化群眾調解組織,通過老人協會、鄉賢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充分運用法律知識、傳統道德、村規民約的力量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矛盾糾紛。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全市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8808起,成功調處8787起,調處成功率99.76%。
“三張網”立體防控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
“一直以來,廈門始終把保持社會治安穩定放在平安建設的重中之重,按照‘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兩手抓、打擊防范兩手都要硬’的思路,探索建立專群結合、打防并舉、網上網下一體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治安共管在全市形成了共識。”廈門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林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10萬多“平安志愿者”佩戴著“紅袖章”走進大街小巷,展開義務巡邏;10支“安盟志愿者服務隊”走街串巷,針對交通違法“隨手拍”;8萬多個視頻監控探頭遍布全市,初步形成市、區、街、社四級聯網監控體系,實現常態化視頻巡查……
林志告訴記者,廈門重點布建了三張網:一是群防群治網。以派出所為主體,緊緊依靠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形成鄰里守望、互防聯動、協作共防的群防機制。二是陣地控制網。重點推動企事業單位、重點場所、重點行業健全內部安保工作機制和小區自治管理機制,同時在出入轄區的主要通道口設立治安卡口,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實行武裝巡邏。三是科技防控網。大力推動安裝區域電子監控、自動報警、聲控防盜、“一鍵式報警”等高科技設施,實現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對接。
今年56歲的李厚生是江西人。1998年他只身一人來廈門打工。慢慢地,他把老婆孩子接過來了,又在集美開了小廠,弟弟一家也過來了。小廠的工人都是從老家帶來的。孫子在廈門出生,如今已上了小學。一大家子在廈門工作生活其樂融融。
記者問李厚生:“廈門什么最吸引你?”
“廈門治安好。”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