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記者 蘇奇 通訊員 李燦瑜)近日,四川瀘州19歲少年微博直播自殺最后身亡成為熱門話題。次日,微博上冒出4起疑似直播自殺事件,均未成功。廈門一年輕網友也在微博上直播自殺,也未成功,被某本地論壇稱為“狼來了”。近日,記者與這名網友取得聯系,他講述了背后故事。 【事件回顧】 網友微博自稱“想安靜離去” 因沒錢治病而模仿直播自殺 近日,某本地論壇稱,網友“夢魂游飄”獨自在廈,一時想不開,在微博上直播自殺。“夢魂游飄”在微博上稱“先喝醉再吃安眠藥”,“不用報警,我想安靜地離去”,并發布幾段視頻直播自殺過程,關注度迅速上升。記者查看時,發現微博已被刪除,該網友此后又開新賬號更新,并被警方帶走安撫。 記者與這名自稱小陳的網友取得聯系,身份證信息顯示,他出生于1996年。小陳說,他的老家在四川,父母在福州務工,他獨身在廈打工已有半年。 記者問他為何想不開,小陳說:“我得了絕癥,還有抑郁癥。可能是顱骨腫瘤,反復發作,頸椎也會痛。我就拍了片子,在小醫院治療。”記者表示愿意幫忙介紹醫生。小陳卻說:“家里沒錢,不知道治療會花多少錢。”記者建議盡早接受治療,尋求愛心人士幫助,他再次回絕:“先拖著,慢慢拖到后年。”小陳還說,他打算今天回四川老家,住到親戚丟棄的房子里。 記者追問為什么想在微博上直播自殺,小陳回應說是模仿其他人,但他并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可能也會被模仿。小陳直言,如果通過這種方式能得到幫助,也挺好的,但遺憾的是,直播時有網友還慫恿他自殺,他并不知道如何去回應才合適。 【原因分析】 [心理學層面] 或有抑郁癥或對命運不公不滿 想吸引他人關注得到心理安慰 廈門市仙岳醫院副院長陳進東介紹,微博直播自殺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這些人中不乏有比較嚴重抑郁癥狀的,或是對命運、社會不公不滿的。選擇這種極端且張揚的方式,可能是對某些人、某些事不滿,想給對方造成壓力,或者是身患疾病,對家庭、社會表達不滿,也可能是有其他訴求。 陳進東說,之所以集中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是在媒體的傳播下產生從眾效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想嘩眾取寵,潛意識里希望吸引他人關注,得到心理安慰。 在陳進東接診的精神疾病患者中,沒有采取過這種方法自殺的。但不久前,一名患抑郁癥的高校學生,由母親陪同就診,母子倆發生爭吵。男生對母親說,如果自己要死,想通過微博直播來實現。當時,母親嚇壞了。 [社會學層面] 網絡的匿名性衍生出看客心態 不關心他人生死已成普遍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陸益龍教授認為,自殺者處于非常態,行為與正常人有差異。微博直播自殺在社會上產生不良效應,屬于非正能量的傳遞,但這種不良效應的影響有多大并不清楚。對于部分網友圍觀甚至惡語相向,陸益龍說這是虛擬社會的弊病。由于網絡的匿名特性,才會衍生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別人的死活漠不關心,已成為網絡社會的普遍社會問題。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鄭啟五教授說,每個人都有被關注的潛在欲望,微博直播自殺就是一種求關注的表現形式。他認為,這是“金門大橋”事件在網絡時代的一幕(注:美國金門大橋曾發生數十起自殺事件,被稱為“自殺圣地”)。微博是雙刃劍,一方面有人可能借助微博直播得到宣泄,從而放棄極端念頭;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相反后果。 鄭啟五分析,自殺者心理很復雜,自殺時往往會產生后悔的念頭,網民圍觀甚至慫恿,讓人心寒。“在生命面前,是不容許有看客心態的,這種行為非常殘忍。”他建議應加強生命和信仰教育,提高民眾對生命的敬畏。冷漠者在道義上應受到最大的譴責,情節嚴重的甚至要予以治罪。 陳進東則認為,網友圍觀可能只是出于起哄的心態,認為自殺者不可能真的自殺,不一定出于惡意。但這種“網絡暴力”可能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專家觀點】 發現自殺微博應及時屏蔽刪除 盡快找到自殺者進行心理干預 陸益龍建議,為避免微博直播自殺事件再次發生,建議公安網絡安全管理機構加強監管,發現微博傳播此類信息時,應及時采取屏蔽、刪除等措施。當前的社會需要政府采取綜合治理手段,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這是治本的方法。之所以發生這些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社會沒有足夠重視或介入有自殺傾向的群體,建議政府、學校加強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并對有傾向的群體進行跟蹤。 鄭啟五說,發現類似微博直播自殺事件,網友應及時報警并勸阻、制止。陳進東也認為,網上發現類似事件時,網友不要煽風點火,不要圍觀,有關部門可用技術手段控制。不管真假,網友都應及時報警,最好第一時間找到自殺者親友或應急機構,并建議他們撥打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尋求幫助,及時到專業機構就診。此外,還應避免求死者接觸安眠藥等危險品。 此外,中國網絡語言暴力現象亟需規制,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根據英國《1997年免受騷擾保護法》,“騷擾”除了指將人置于“暴力的恐慌”的言論,還指引起人“驚恐焦慮或情緒低落”。美國有18個州有關于“網絡欺凌”的立法,47個州有關于“網絡騷擾”的立法。 【記者手記】 圍觀起哄增加了網絡戾氣 生猶未知,焉敢言死?采訪中,記者始終未提及“自殺”二字,只覺這兩字格外沉重,生怕它們壓垮18歲少年。年輕的自殺者常說,活著無意義,但死能解脫嗎?因此,微博上這種“表演式自殺”如病毒,不斷傳染后繼者;而且在網友圍觀中,增加了網絡戾氣。 其實,同樣是在微博上,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果。記者曾采訪過一名“漸凍人”,她是退休教師,雖然早已知道結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漸漸失語、失能、停止呼吸,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抗爭。她用尚能緩慢移動的手指操作平板電腦,開了微博,與病友們交流心得,還四處搜羅“漸凍人癥”新資訊,與病友們分享抗爭經歷。在與病魔斗爭4年后,她走了,卻為無數病友點亮一盞燈。 ? |
相關閱讀:
- [ 12-06]臺灣58歲婦人身中45刀不治 疑厭世自殺
- [ 12-05]申花悍將為情自殺未遂? 與女友吵架致車禍(圖)
- [ 12-04]廣西一小學校長家中離奇死亡 家屬:絕不會自殺
- [ 12-03]香港男子開煤氣自殺引火警 鄰居:以為大爆炸
- [ 12-02]選前稱連勝文敗選就切腹自殺 臺里長買魚切腹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