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思明城市義工創新密碼 親子義工“風靡”廈門
思明城市義工入圍“中國社會創新獎”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每周末,在思明區的旅游景點、公園廣場、商業大街,一群身穿紅色馬甲、頭戴紅色帽子的身影總是活躍其中,自發參與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他們就是被譽為“最美廈門人”的思明區城市義工。如今,思明城市義工這一在全國率先摸索出一條義工自我組織化構建的特色模式,成功入圍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新獎”。
“中國社會創新獎”評選活動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評選活動自今年3月啟動,思明城市義工從來自全國30個地區的222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25個入圍項目之一。
2014年12月2日到12月15日,組委會對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新獎”的25個入圍項目進行公示。公示結束后,組委會將組織調研組對25個項目進行調研評估,最終選拔出10個“中國社會創新獎”優勝獎項目以及4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特別獎(UNDP特別獎)項目。
【鏈接】
解讀思明城市義工的創新密碼
思明城市義工在輪渡服務點“愛心小屋”前為過往的市民和游客準備開水。(資料圖)
既有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小學生;既有企業白領,也有家庭主婦……各行各業的愛心市民,因為一個共同的名字——思明城市義工,聚集到一起從事志愿服務活動。
在“思明城市義工”的旗幟下,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成長,同時也帶動更多人參與志愿行動,將志愿行動不斷地復制延續,愛心隨著活動的良性循環不斷傳遞。在全國的志愿活動中,思明城市義工率先摸索出一條義工自我組織化構建的特色之路,成為社會治理的有益補充,也贏得了“最美廈門人”的贊譽。
在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新獎”評選活動中,思明城市義工如何從全國30個地區的222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闖入25個入圍項目中呢?和以往的志愿服務相比,思明城市義工的自我組織化構建是如何實現的?思明城市義工有何創新密碼呢?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吳曉菁 圖/記者 王協云)
【創新密碼1】
自主運作模式“領跑”全國
城市義工在中山路步行街向游客奉茶。
“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讓義務服務、愛心奉獻以蒲公英的姿態傳播到美麗廈門的每個角落。”這是思明城市義工團隊獲得“2013年感動廈門特別獎”時主辦方做出的生動評價。
就像隨風飛揚的蒲公英種子一般,思明城市義工飛入社區、走進小區,為居民群眾提供幫助和服務,傳遞著強烈的正能量。兩年多來,“周六當義工”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生活時尚和生活習慣,通過同事、同學、朋友等“微組織”的介紹推廣,越來越多人加入其中。
思明城市義工的運作之初,曾有人會擔心,會不會還是“一陣風”式的活動。然而,經過134期活動的不斷“錘煉”,思明城市義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并率先全國形成自主運作的模式。
街道的“身邊好鄰居”服務點、由資深義工藍永生“領銜”的輪渡服務點、為群眾提供訴訟引導、端茶遞水……從以往的“被志愿”到現在的“主動參與”,不斷創新的服務模式讓“城市義工”這個詞的內涵日益飽滿和豐富,各種形式的義工服務成為廈門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為群眾自發參與形成的志愿服務組織,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由來自不同行業的義工骨干分別擔任會長、副會長等職務,并設立秘書處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協會出臺了《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義工的服務規范和獎勵辦法等,義工們還自主創作了《義工之歌》,自編自導了情景劇《城市義工大愛如歌》等。
思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添友說,在全國范圍內,各地居民都有奉獻愛心、提升自我的渴望和需求,志愿服務是居民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如何把居民的這種意愿轉化為行動,讓志愿者自身的力量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思明城市義工的做法也可以作為借鑒。
【創新密碼2】
親子義工“風靡”廈門
城市義工在環島路白城海邊撿垃圾。(資料圖)
一到周六,中山路文明旅游體驗站總是熱鬧非凡,來自全市各個角落的“親子檔”義工總是如約而至,在中山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義工的場面常常令人感動。
親子義工,是指家庭的成人與孩子一道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行動。這是新時期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一種新的形式。
13歲的林語嘉是廈門市第十一中學的學生。今年暑假期間,從報紙上得知義工活動消息后,她成了一名積極的小義工。“小手”拉“大手”。在女兒的帶動下,爸爸林阿生、媽媽阮海英也成了思明城市義工隊伍中的一員。在這一家三口的志愿服務手冊上,已經密密麻麻地記錄下了近半年來他們參加義工活動的“軌跡”。
“以前爸爸的重心都在工作上,很少和女兒有溝通的機會。自從參加義工后,父女倆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看著父女關系的進一步融洽,媽媽阮海英很開心,但更讓她高興的是女兒的變化,“參加了幾期義工活動后,她開始有了變化,出門在外時注意保護環境,人際交往中學會了感恩、分享,進步太明顯了。”
阮海英說,全家跟著孩子一起做義工,是家庭之間聯誼的方式,很好地增進了與孩子的感情。對于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和示范,可以引導孩子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目前,思明區全區53所中小學校都組建了思明區紅領巾城市“小義工”志愿服務隊。城市義工在廈門市最繁華的商業街啟動的“中山路文明旅游體驗站”也成為了親子義工熱衷參與的志愿服務新平臺之一。
【創新密碼3】
品牌義工引發“蝴蝶效應”
城市義工為困難老人理發。
每周六,短短兩個小時,義工付出愛心與時間,收獲的卻是自我價值。市民做義工,直接受益的不僅是每一期志愿活動的服務對象,更是自我。
義工孔靈軍是一名理發師,自己在海滄開了個小店,最近,周六一大早他就會從海滄的家中坐公交車來做義工。帶上理發工具、拿著心愛的吉他,孔靈軍說,參加義工,他就會關店一天,“我有理發的手藝,可以幫助老人們剪剪頭發,我還會唱歌,歡迎老人們‘點歌’,陪陪他們,我自己也很開心。”
可以說,思明區城市義工也為樂于做義工的市民提供了低門檻的參與平臺和提高服務技能的機會,滿足了當代市民奉獻愛心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了自我價值。
在義工服務的過程中,中國好人、“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愿者”王忠武; “全國最美家庭”、優秀義工家庭許志仁家庭等一批義工品牌人物成了義工們的“標桿”,帶動著更多人參與到這個志愿服務平臺。
城市義工的無私奉獻和愛心舉動引發了“蝴蝶效應”,影響轄區市民和游客積極參與,有位市民曾這樣說過:“看到城市義工的愛心行為,我才醒悟原來奉獻愛心處處可為,所以我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不僅感受到城市義工的志愿服務,也可以隨時加入城市義工。“風景之旅伴隨著愛心之旅,最后將城市義工理念帶回各自的城市。”思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一青說。
【創新密碼4】
“共同締造”凝聚各界合力
城市義工來到忠侖公園參與自閉癥兒童家庭活動。(資料圖)
沒有行政命令和單位考核,義工活動完全由廣大市民主動、自愿報名。活動開展兩年多來,已有上萬人次參與。
對一個民間志愿服務組織而言,是什么使思明城市義工活動堅持開展了130多期活動呢?探究這一新型志愿活動模式“火爆”的原因,廈門本地主流媒體的全程參與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到周三,《廈門日報》、《廈門晚報》上刊登的本周義工活動預告消息,總是吸引著不同領域的愛心市民關注。作為聯合發起單位,《廈門日報》、《廈門晚報》從活動的策劃、預告,一直到活動的開展、報道,全程參與其中,通過導入式追蹤式報道,大力傳播了志愿服務文化理念。
作為一個群眾性的自發組織,城市義工的運作過程充分體現了“共同締造”理念,凝聚多方治理合力,形成了包括“行政部門、事業單位、企業、新聞單位、民眾”在內的組織與個人聯動的社會參與模式。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的成員由來自不同行業的義工骨干分別擔任,下設的服務點,也由富有經驗的、充滿熱情的義工骨干“領銜”主演,他們就像經營自己的家庭一樣來經營服務點。
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還承接了思明區“民生110”的部分社會服務項目,為弱勢群體提供幫扶。此外,協會還與法院、環保、交通等部門合作,推動公共部門志愿服務,引導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比如,與思明區法院合作開展的全國首個法庭公益志愿服務項目“法庭義工”就廣受好評。
為了更好地凝聚義工、推動義工的自我成長,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還為義工“私人訂制”培訓課程,幫助義工從知識、技巧、心理等方面全方位進階提升。此外,還定期表彰“星級義工”和“優秀義工家庭”,編制情景劇《城市義工、大愛如歌》,舉辦"最美廈門人、義工故事匯",由義工們深入機關、社區、繁華商業圈傾情演繹、講述義工感人故事。
從轟轟烈烈的志愿服務活動成果演化成身邊的具體的、細小的、潤物細無聲的服務。這一個充滿著愛心的開放平臺,始終立足社區、服務社區,延伸志愿服務領域,煥發出蓬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