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上萬人次參與城市義工 志愿服務上演愛的N次方
■思明城市 義工向游客宣導文明旅游。
■城市 義工搶救暈倒的游客。
廈門晚報訊(記者 彭菲)經過來自全國30個地區222個申報項目的共同角逐,思明區城市義工嶄露頭角,正式入圍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新獎”。明年1月,思明城市義工還將與其他24個入圍項目一同爭奪10個優勝獎的名額。
兩年半的時間,思明區城市義工不斷地拓展服務領域,從每周六開展一期活動,到建立固定的服務點,又走進法院等公共部門,摸索出一條義工“自我組織化構建”的路子,讓志愿活動不再“被志愿”,讓愛心得以復制和延續,打動了專家評委。
中國社會創新獎
發現社會組織行為
宣傳推廣先進經驗
2010年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一個民間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評審組以創新程度、效益程度、參與程度、重要程度、推廣程度、透明程度為指標。目的在于發現和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的創新行為,總結并宣傳推廣社會創新的先進經驗,促進社會公平與善治。
思明城市義工
已設立30多個服務點
組建10支專業服務隊
2012年6月,廈門市思明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廈門日報社和廈門晚報社等單位聯合發起公益項目“感恩生活 愛心思明——城市義工志愿行動”,2012年12月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正式成立。
協會采取開放式的招募,每周的志愿服務活動都通過報紙、廣播、網站等不同的媒介發布活動信息,由愛心市民自愿通過電話或電郵報名。媒體從活動策劃到活動成果,全程追蹤。漸漸地,義工不再局限于周六的活動,而是在景區、社區、公共部門“扎根”,設點長期提供服務,被稱為“1+N”模式,即每周六的1期活動以及N個固定服務點。
目前,協會已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34期,共有上萬人次參與,吸納了會員3000多人,組建起10支專業志愿服務隊,設立了30多個義工服務點。思明城市義工獲得了“最美廈門人”的贊譽,摘得“2013年感動廈門十大人物特別獎”。近日,協會會長王忠武還被民政部評定為“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愿者”,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志愿者。
思明城市義工協會搭起了愛的平臺,政府、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熱心市民形成合力,在這個平臺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促進社會文明和諧。
協會表示,入圍“中國社會創新獎”說明這樣的經驗可以復制和推廣,他們的探索與創新不會止步。
■城市義工培訓救援知識。
■城市義工開展交通疏導。
解讀
設點服務
義工主動搭臺唱戲,打造文明旅游“升級版”
輪渡文明旅游服務點的一步步發展,是思明城市義工“自我組織化構建”的最好例證。
在輪渡建“根據地”的想法起源于一期周六的常規服務。年過六旬的義工藍永生當時發現,在服務過程中問路咨詢的游客幾乎沒停過,他感到這里需要義工在此長期“駐扎”。
于是,2012年9月29日首個服務點建立。兩年來,作為服務點的負責人,藍永生注重“傳幫帶”,做好人員的組織和管理,領著一群來自工商旅游學校的學生做好服務。學生們每周末輪流從島外趕來,即使到了要參加“專升本”考試的時候,也沒有中斷每周兩個小時的服務。
服務內容一直在延伸,從簡單地提供路線咨詢到引導交通,與相關部門聯動;從露天“根據地”到吸引企業捐贈“愛心小屋”,有條件提供更多便民服務;從清理垃圾、勸導游客不亂丟到倡議自帶手帕水壺,打造文明旅游“升級版”。服務點的完善得到了市民游客的好評,也證明義工自主“搭臺唱戲”的成功。
義工在服務中成長,也在集體中成長。協會于每月開展“義工成長沙龍”,請來專業的老師,通過集體學習、分組拓展等形式,提高義工服務技能。
親子義工
親子參與蔚然成風,既言傳身教又互動聯誼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做義工成了志愿服務的一種風尚,協會不僅在中山路文明旅游服務點建成親子義工的體驗站,還把“親子義工”的模式引入更多的志愿服務中去。
沈雅玲和女兒歐瑋雯,黃琳娜和兒子鄧澤盛已是隊伍里的老面孔了。歐瑋雯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每周三晚上總是要在飯桌上討論這周末去哪里服務,要做哪些準備。鄧澤盛則在媽媽的鼓勵下,在學校成立“親子義工中隊”,帶動更多的小伙伴。
今年才上初一的林語嘉加入城市義工還不到半年的時間,第一次參加活動是在今年暑假,頂著大太陽清潔海灘。除了爸爸的鼓勵之外,她發現隊伍中有不少和她同齡的小朋友,既幫助別人又結交朋友,林語嘉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集體。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與孩子一起參加義工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增加了家庭之間的聯系交流;對孩子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是潛移默化的德育。
品牌塑造
發揮榜樣帶動力量,讓服務更具體更常態化
為了把市民吸引到這個集體中來,同時把人留住,協會不斷樹立品牌人物和品牌項目。
經營茶葉的王忠武是“中國好人”、“全國首批優秀五星級志愿者”;已經退休的柯秀清在社區教殘疾人做手工,每天堅持做三件好事;公交司機鄧貴麗不僅是廈門市勞動模范,也是“法庭義工”的一員;“新廈門人”許志仁在保安工作之余堅持帶著全家做義工,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他們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城市義工”,而被人們記住。
品牌項目伴隨著服務領域的拓展而誕生。比如“身邊好鄰居”項目,義工根據就近原則,分組與社區里的困難家庭、孤寡老人結對子,跳出了過年過節送米送油的幫扶模式,深入到家中,幫忙整理日常家務、進行功課輔導、提供心理咨詢等;“法庭義工”項目則把觸角伸到公共部門,成為全國首個司法公益服務項目。
品牌項目讓服務更具體細微,讓服務對象更滿意,也給義工提供了更固定和常態化的平臺,更好地滿足了義工奉獻愛心的愿望。
社區治理
提升居民自主能力,探索社會事務治理模式
只有讓義工自主運作,才能讓志愿服務回歸本質,思明區委區政府帶著這樣的理念,徹底改變了以往行政命令或考核的形式,變身為“后勤保障”,一方面提供少量的資金進行獎勵和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宣傳營造“禮遇義工”的氛圍。義工成為一道橋梁,向社區居民征集“金點子”,提升社區居民自主能力,引導公民參與社會事務;還聯手“民生110”承接部分社會服務項目,為弱勢群體提供幫扶。
在曾厝垵改造之際,義工得知廈大嘉庚學院的一支暑期社會實踐隊完成了“曾厝垵固廢排放現狀及收集系統設計”的調查,特地邀請他們來參加活動。學生們用數據說話,得出結論——曾厝垵的垃圾桶數量少,布局也不夠合理,并寫成“金點子”交給義工。調查的成果又交到了社區領導的手里。社區方面當場就回復,將與環衛部門協作,增加垃圾桶的數量。得到這樣的答復,義工和學生們很受鼓舞,激起了更多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