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社區房前屋后改造 居民說了算 昨日清晨雖然降溫了,但在前埔健身公園,記者還是看到不少市民在散步、晨跑。暖暖的陽光下,何阿姨正和老伴一起散步曬太陽。她告訴記者,“公園的功能比以前齊全了,不僅老人、孩子有了好去處,廁所問題也解決了。周六周日這里才熱鬧呢,很多父母都帶孩子在這兒游玩!” 前埔一帶有近20萬居民,長期缺少像樣的健身場所,前埔健身公園彌補了這一“空白”。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建設中,前埔北社區征求群眾意見,對公園進行全面提升,通過與市門球協會的資源共享,解決了市民反映多次的“如廁難”問題,還增設了“兒童游樂園”、“老人休閑區”等,讓綠地“好看又好用”,讓更多居民走進公園健身。 一年來,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在全市逐步推開,尤其在居民自治方面。居委會從群眾房前屋后、關心關注的實事小事入手,讓老百姓做主,聽老百姓的意見,除了前埔北社區的健身公園,不少社區還根據民意開展了陽臺綠化、“知心亭”翻修、水池改造等項目。 【盤點】 創新居民自治 推進“政社互動” 在村居民自治機制中,廈門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不少社區建立了“黨政聯席會議”、“議事協調會議”、“村(居)事務聽證會”等民主制度,在村居成立了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黨員和事佬、同駐共建理事會等村居民自治組織。 居民自治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同安、海滄區探索實踐樓宇居民小組、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微治理”形式,開辟所有居民隨時參與村居治理的渠道;同安區新民鎮溪林村把村民參與自治的制度以村規民約的形式,編寫《微法典》發到每個村民手中。海滄區在“四民家園”自治基礎上,借力“智慧社區”建設,拓展參與內容和自治事項范圍。此外,還有的村居廣泛吸收外來務工人員、臺胞和外籍人士,通過“老外朋友服務隊”、“臺胞義工行”、“臺胞太太義工隊”等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等。 信息化管理是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體現。今年,廈門對社區網格化信息平臺全面升級改造,基本是“一個網絡、一個端口、一個入口”,同時實現市、區、鎮(街)、村(居)四級聯動。全市各社區依托綜合服務大廳、開通社區網站、服務熱線以及各類數字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管家式”、“菜單式”服務,基本形成了廣泛覆蓋的信息化服務管理綜合格局,滿足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 |
相關閱讀:
- [ 12-13]福州鼓山鎮都市社區在東方水都小區辦公 遭業主反對
- [ 12-12]福建推行社區公共信息平臺試點 辦理社區政務有望“一證通”
- [ 12-10]CSA(社區支持農業)進村:農民開心 市民放心
- [ 12-06]呂嶺社區打造“點單式”服務 文化志愿者發揮所長
- [ 12-05]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開建 明年春節前后將達13個
- [ 12-03]廈社區工作者首次赴臺駐點學習 深化兩岸交流創新
- [ 12-02]社區營造不只是改造 居民最清楚“光影”在哪里
- [ 12-02]思明邀臺專家傳授"社區營造"經驗 讓居民成主人翁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